儺面青煙:湘贛巫儺的生死場——讀中國攝影家鐘躍能大著《贛西儺》系列屑囈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4-09 11:12:32

文 | 嚴夏松 莫鶴群

大漫畫家華君武言:巫風儺俗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文化現(xiàn)象,儺廟、儺面具、儺舞、儺戲更是“民間藝術的寶庫。”余每思之,猶記湘西老司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儺鈴,其聲沉郁如千年淤血。藝術者,乃淬火之刃,既鐫歲月之痕,亦能剖開現(xiàn)世皮囊,露出暗涌的文化血脈?!俺匀獬匀龑樱磻蚩次罪L。”觀夫鐘君躍能,身列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獨鐘情于巫儺戲之古藝,以鏡成大著《贛西儺》系列。乍觀之,似僅為傳統(tǒng)文化之影像留存,實則乃靈魂之對話,關乎信仰、生存與藝術之真諦焉。

青銅儺鈴:血火淬煉的藝術之刃

巫儺戲者,漢民族最古之娛神舞也,肇始于商周之驅疫祭祀。其融宗教之神秘、民俗之質樸與戲劇之韻味,面具獰惡,舞步狂放。與其謂之人神之交流,毋寧視作生命本質之探尋。江西上栗縣,號為中國儺文化之 “三寶圣地”,鐘君于此,探得此文化之根源。其鏡下儺戲藝人老何,目光如刃,兼具田間勞作之堅毅與對古儀之虔誠。農(nóng)民與藝術家二身合一,正顯儺戲之本質 —— 源于泥土,而心懷蒼穹。

鐘君嘗言,初觀儺戲表演,震撼于心,連四夕不能寐。此震撼,源自儺戲難言之力。面具之后,藏中國人千載對災疫之懼、對豐收之望,及對生命力量之崇拜。若宋之《大儺圖》所繪,儺儀融驅邪之莊重與民間之狂歡。再觀鐘君《儺戲班子》,藝人著破戲服,舞于陋鄉(xiāng)之臺,而力撼人心。此反差,揭示至理:藝術精神之核,不在形式之華,而在能喚醒觀者對生命存在之悟也。

辰砂咒紋:楚巫美學的陰踏罡步

霧漫山林時,儺戲唱腔總裹著湘西辰河特有的血腥氣。老司城儺班傳人面涂辰砂,每道彩紋皆暗合《趕尸秘要》里的封魂咒。祭臺上糯米酒潑地即燃,青焰中藝人倒懸金雞步——此乃楚巫"陰踏罡"絕技,傳說能踩通陰陽界碑。忽有山鴉撞破紙窗,正正落在儺面獠牙間,霎時羽化灰燼,只留三根尾翎釘在神案,恰似三柱問鬼香。

油燈明滅間,老班主儺面竟生出細密絨毛,眼窩煙炱化作黑血淌落。那雄雞血碗漣漪忽凝成旋渦,浮出半枚生銹銅錢——分明是去年賬房先生口含的壓舌錢!暗處翠姑脖頸青筋爆裂如老樹盤根,唱詞每吐一字,祠堂梁木便多一道裂痕,簌簌落下陳年香灰雪。臺下眾人如遭陰風之蕎麥田,盡皆驚伏。余后頸黏小兒遺落之撥浪鼓,每粒紅豆擊鼓皮,似在喊魂。儺面裂縫滲出陳年糯米酒之酸腐氣,混供桌新剖魚鰾之腥甜,勾出秘藥異香。

壓舌錢語:儺面背后的生死簿

鐘君攝影之風格,獨鐘黑白灰之簡約美學。此非棄現(xiàn)實之色,乃提煉巫風儺戲精神之核。于《贛西儺》系列中,斑駁木雕巫儺面具,經(jīng)光影雕琢,化為抽象之符號。其猙獰紋路,若時間之裂痕,遠古圖騰于現(xiàn)代重煥生機。此與宋《大儺圖》絹本設色手法雖異,然皆凝視覺符號,升儺戲儀式為文化隱喻。

其場景構思,充滿哲理。有作,儺戲藝人立殘斷之橋,后為現(xiàn)代鋼筋水泥之建筑。此橋,既為現(xiàn)實空間之斷,更象傳統(tǒng)藝術于城市化進程之困境。又有照,電線桿如十字架立儺戲現(xiàn)場,東方儺面與西方宗教符號奇異并置。實則儺戲面具本為多文化之融合,商周獸紋、楚地巫風、佛道符號皆匯其上。鐘君以鏡語,置儺戲于全球化背景,探傳統(tǒng)于現(xiàn)代沖擊中生存之徑。

文化孢子的裂帛重生

贛西儺面裂紋里的糯米酒酸,與湘西辰河畔的趕尸銅鈴銹,原是同一種時間的包漿。當泰國九皇齋節(jié)的紙扎神像飄過湄南河時,湘西老司城的殘破儺面正在博物館展柜里滲出尸蠟——這些文化基因的孢子,總在絕處裂帛重生,如同沈從文筆下沱江的銀魚,逆著時代激流產(chǎn)卵,在水泥堤岸的裂縫里釀著隔世的月光。

鐘君與攝影家吳品禾 “以光影激活文化” 之理念契合。于其獲獎之作,如《儺戲班子》《好花紅》,既存儺戲原始張力,又融當代藝術思辨;如儺壇法事,既存鐘磬清音,亦容血食腥氣,終成一場跨越陰陽的文化招魂儀式。

黑白影像中儺面凝視觀者,吾輩見者,不獨古老信仰之傳承,更一民族對自身生存境遇之永恒追問也。

責編:龍子怡

一審:龍子怡

二審:張建平

三審:周小雷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