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網(wǎng) 2025-04-07 11:24:28
進入春夏季,陸續(xù)迎來清明、五一以及端午等小長假,如何預防傳染???被蜱蟲叮咬后該如何處理?3月27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圍繞“春夏季重點傳染病防控和健康提示”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專家就熱點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戶外活動需注意什么?
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管理處研究員常昭瑞:公眾戶外活動、外出旅游以及親友團聚增多,在親近大自然、交往團聚的同時,要做好預防傳染病的相關準備。
戶外活動時,一是要避免直接接觸動物,與動物保持一定安全距離,避免直接接觸,不觸摸,不投喂,防止病原體傳播以及意外抓咬。如果不慎被抓咬,需立即用肥皂水持續(xù)沖洗傷口15分鐘,并及時就醫(yī),根據(jù)情況采取接種狂犬病疫苗等必要措施。
二是做好驅(qū)蟲和防護“雙屏障”,在蚊子、蜱蟲等蟲媒活躍的區(qū)域,可采取物理和化學雙重防護。具體措施包括,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每4小時補涂含避蚊胺成分的驅(qū)蚊劑;在露營時,可采用蚊帳與驅(qū)蚊燈組合進行防護。
三是要帶好必備用品。建議隨身攜帶消毒濕巾、創(chuàng)可貼等日常用品;進行徒步、登山等活動時,可增配止血繃帶等急救物品;慢性病人群還應攜帶好日常服用的藥物,確保在戶外活動期間的健康和安全。
旅行團聚做好健康監(jiān)測
在旅行團聚時,一是關注疫情動態(tài)。出行前密切關注目的地傳染病疫情動態(tài)以及疾控等相關部門發(fā)布的防控信息提示,提前做好相應準備,合理安排出行。
二是采取必要防護,落實好相關防護措施,比如科學佩戴口罩、勤洗手、不生食海鮮、防蚊蟲叮咬、不接觸疫源動物和產(chǎn)品等,還要注意旅途中和聚餐時的飲食和飲水衛(wèi)生,不要接觸、烹食死禽和動物。
三是做好健康監(jiān)測。旅途中、返程后以及聚餐后,要關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狀況,如果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腹瀉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并主動告知旅行史和聚餐活動。
被蜱蟲叮咬后應如何正確處理?
中國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專家劉起勇:蜱蟲,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通常生活在草叢、灌木叢或樹木繁茂的地方,或者寄生在鼠類、家畜等動物體表,一般呈紅褐色或者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時蜱的體積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吸飽血后的蜱像黃豆粒甚至更大。
每到春季,蜱蟲就進入活動高峰,通過叮咬吸血傳播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使人和動物患病,給人類健康及畜牧業(yè)帶來很大的危害。被蜱蟲叮咬后的癥狀往往因人而異,通常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局部反應。叮咬部位可能出現(xiàn)紅腫、瘙癢或輕微疼痛,類似蚊蟲叮咬,但持續(xù)時間會更長。
二是過敏反應。部分人群對蜱蟲唾液中的蛋白質(zhì)過敏,可能出現(xiàn)皮疹、水皰甚至全身性的蕁麻疹。
三是感染癥狀。如果蜱蟲攜帶病原體,可能會引發(fā)發(fā)熱、頭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癥狀。
被蜱蟲叮咬后要妥善處理:一是盡快移除蜱蟲,蜱蟲在吸血時會將頭部埋入皮膚,要用鑷子或者專用蜱蟲移除工具,緊貼皮膚夾住蜱蟲頭部,緩慢垂直向上拔除,蜱蟲的頭有倒鉤,強行取出只會越來越緊,所以切勿旋轉或者猛拉,以免蜱蟲口器斷裂留在皮膚內(nèi)。情況允許時,最好還是尋求醫(yī)生的專業(yè)幫助。
二是消毒處理,用酒精或碘伏清潔叮咬部位,避免感染。三是健康觀察。在接下來的幾周內(nèi),密切觀察是否出現(xiàn)發(fā)熱、皮疹或其他異常癥狀。如有不適,及時就醫(yī)并一定要告知醫(yī)生曾經(jīng)被蜱蟲叮咬過,便于醫(yī)生診斷。
如何做好鼠疫個人防護?
常昭瑞:鼠疫是一種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具有發(fā)病急、傳染性強、病死率高的特點,主要通過病媒生物傳播、直接接觸傳播和飛沫傳播。鼠疫主要是在嚙齒類動物間流行,鼠和旱獺是其重要宿主,旱獺就是常說的土撥鼠。
大家不必過度擔憂。近年來,隨著我國公共衛(wèi)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鼠疫也成為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我國每年人間鼠疫報告病例數(shù)控制在個位數(shù)水平,有效的自我防護可以防范鼠疫感染。做好鼠疫的個人防護,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是避免接觸疫源地的野生動物。外出旅游的時候,尤其是前往草原的時候,要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不去逗玩或者投喂鼠類、旱獺等動物,也不要在鼠類、旱獺的洞口周圍坐臥停留,更不要接觸病死的野生動物。
第二是要采取防蚤叮咬措施。跳蚤是鼠疫的傳播媒介,進入疫源地活動時,要做好個人防護,比如穿著長袖、長褲,盡量減少皮膚暴露,防止跳蚤鉆入、叮咬。
第三要堅守“三報”和“三不”的準則?!叭龍蟆本褪且皶r報告病死的老鼠、旱獺;報告疑似鼠疫的患者;報告不明原因的高熱患者和突然死亡患者?!叭弧钡囊馑季褪牵灰阶圆东C疫源動物,也不要剝食疫源動物,不要私自攜帶疫源動物以及產(chǎn)品出疫區(qū)。
第四是要加強自我健康監(jiān)測。從草原等疫源地游玩返回后,要做好持續(xù)一周的自我健康監(jiān)測,如果出現(xiàn)發(fā)熱、淋巴結腫大、疼痛、咳嗽、咳血等異常癥狀,要及時就醫(yī),并告知醫(yī)生疫源地的旅行史。
家庭如何預防食源性疾?。?/p>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室主任、研究員白莉: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生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征,隨著春季氣溫回升,部分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增加,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每年3月以后,有毒植物、毒蘑菇以及微生物等引發(fā)的食源性疾病顯著上升。家庭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
一個風險是原料不安全。春季最常見的風險因素就是采摘食用有毒的野菜。有的有毒野菜和我們平時的菜外觀上很相似,比如毒芹和水芹,鉤吻和金銀花,它們長得很像,普通人難以區(qū)分,一旦誤食容易引起中毒。有些野菜含有微量的毒素,如果烹調(diào)不當,或一次食用量過大,也有可能引起中毒。春夏季還有一種情況,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這樣的報道,就是毒蘑菇可以引起中毒,甚至會導致死亡。針對以上風險,最好的預防措施就是不采摘、不購買、不食用我們不認識或不熟悉的野菜和野蘑菇。
另外一個風險,就是做飯操作不當。我們在家做飯的時候最常見也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就是因為微生物交叉污染導致食源性疾病。生肉、水產(chǎn)等生鮮產(chǎn)品可能會攜帶不同種類的致病菌,特別是進入夏季以后,隨著氣溫的升高,細菌容易在食材當中滋生,并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繁殖。如果刀具案板生熟混用,冰箱生熟食物混放,導致生食蔬菜、水果以及熟食這類不需要再加熱可以直接食用的即食食品被污染的風險增大。
預防這類食源性疾病,我們只要做到食品安全五要點,那就是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安全的溫度、安全的水和食材,就不會給這些致病菌可乘之機。
提醒大家的是,萬一出現(xiàn)食物中毒的癥狀,比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一定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盡快到醫(yī)院就診治療。
腹瀉時不建議自行盲目用藥
常昭瑞:腹瀉是常見病,引起腹瀉的原因復雜多樣,既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性因素,也包括食物中毒、食物過敏以及腸道功能紊亂等非感染性因素。如果自行服用藥物,可能掩蓋病情,延誤治療。因此,不建議公眾自行盲目用藥。
對于腹瀉次數(shù)少、精神狀態(tài)良好,沒有發(fā)熱、頭暈、乏力、口渴、心慌等癥狀的年輕成人,建議清淡飲食,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并觀察病情,必要時就醫(yī)。對于兒童、孕婦、老年人這些特殊人群,出現(xiàn)腹瀉時,建議先就診,并遵醫(yī)囑用藥。
當出現(xiàn)以下情況時,一是出現(xiàn)發(fā)熱、腹瀉加重,比如腹瀉的次數(shù)增加;二是出現(xiàn)大便帶血或膿、黑色或焦油樣便甚至血性大便;三是出現(xiàn)脫水癥狀,比如嚴重口渴、口干、皮膚干燥、皮膚彈性減退、尿量減少甚至無尿,以及頭暈、乏力,嬰兒出現(xiàn)囟門凹陷、哭鬧時無淚;四是伴有嚴重的腹痛、頻繁嘔吐等,應及時就醫(yī),避免延誤病情。
冰箱儲存食物不要太滿
白莉:如果我們在使用冰箱的過程當中操作不當,可能會加速食物的腐敗變質(zhì),不僅會浪費食物,還會引起食品安全問題。
一是溫度控制不當。日常冰箱塞得太滿,頻繁開關門,冰箱門關不嚴或者不注意溫度調(diào)節(jié)控制,冰箱的溫度就會波動升高,導致微生物緩慢生長。正確的方式是:冰箱儲存食物不要太滿,避免超負荷運轉。確保冷藏室的溫度控制在4℃上下,冷凍室的溫度控制在-18℃以下。
二是生熟食品混放的問題。生肉和水產(chǎn)等生鮮食品可能會攜帶不同的致病菌,若未包裝、未分裝、未分層存放,容易發(fā)生交叉污染,可能污染生食蔬菜、水果以及熟肉等即食食品。正確的方式是:冷藏室食品分層放置。上層放置即食食品,如切開的水果,要用保鮮膜或者保鮮盒來保存,避免交叉污染;下層放置生肉和水產(chǎn)等生鮮食品,并用保鮮盒或保鮮袋包裹,避免液體滲出;如果短時間內(nèi)不食用,要盡量在冷凍室存放。
三是剩菜剩飯未徹底加熱。剩菜剩飯是家庭中常見的現(xiàn)象,首先想提醒大家的是,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剩飯剩菜一定要及時放入冰箱,但在冷藏的情況下,部分致病菌如單增李斯特菌會緩慢生長,如果剩菜剩飯不徹底加熱就食用,可能會導致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生。正確的方式是:對于剩飯剩菜,包括切開的水果和開包的熟食,都要盡快食用,不要在冰箱中放置過長時間;另外剩飯剩菜一定要徹底加熱后再食用,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婦還有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更需要注意。
四是變質(zhì)的食品未清理。一些保質(zhì)期短的食品,容易因儲存不當或購買過量而變質(zhì);發(fā)生霉變的食品不僅會污染其他食品,還可能會污染冰箱。正確的方式是:按需購買食品,及時清理冰箱中過期、變質(zhì)的食品,避免其成為污染源。同時,要定期清潔冰箱,用溫水加清潔劑擦拭冰箱內(nèi)壁、隔層和密封條等。
責編:李傳新
一審:李傳新
二審:楊丹
三審:楊又華
來源:北方網(wǎng)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