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4-03 09:18:20
張立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從文化記憶維度理解文明交流互鑒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塑造文化記憶的多樣性與一致性。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從黃河流域到兩河流域,從印度河流域到尼羅河流域,中國、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埃及這四大文明古國,塑造了人類永久的文化記憶。墨西哥奇琴伊察瑪雅文明遺址、埃及盧克索神廟、捷克斯特拉霍夫圖書館、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古城等歷史遺址、遺跡場所以及各種文化制品,承載并延傳了人類文化記憶,因其多樣性而熠熠生輝。文明交流互鑒,使文化跨越其原初場所和語境,聚合為一個多元文明共同體,塑造了文化記憶的一致性。馬克思在深刻揭示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基礎上指出,“人的存在日益成為世界歷史的存在”,且“各民族的精神產(chǎn)品成了公共的財產(chǎn)”。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深化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認識的基礎上,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讓文化記憶有了更廣泛的一致性基礎。
塑造文化記憶的差異性與共生性。差異性是世界的基本屬性。人類文化記憶存在形式也是差異的。在思維方式上,中國更注重辯證思維和直覺體悟的思維方式,西方重視邏輯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國更重視整體性思維,西方重視分析性思維,導致文化氣質的不同和差異性。在內容儲存上,中國強調唯有順應“道”“理”來修身治國,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從而“明體達用”;西方強調存在與思維關系,在分析“形而上學”“現(xiàn)象學”中,對不顯現(xiàn)的、在現(xiàn)象背后可能的存在進行思考、討論和探索。在媒介傳播上,中國以漢字為媒介,西方以字母為媒介;中國繪畫藝術重視意象造型,西方繪畫藝術重視具象造型;中國禮樂重“通情達理”,西方禮樂重“個人主義”。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統(tǒng)一的,人類文化記憶除了有差異性之外,還有共生性。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文化記憶生發(fā)的時空界限被擴大,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西文化在交融中實現(xiàn)和合相生,從具體走向一般。尤其在文化記憶功能上,中國文化蘊含的獨特理念,在兼收并蓄中使中西文化不僅“各美其美”,而且“美美與共”,塑造了文化記憶的共生性。
塑造文化記憶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文化記憶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是文化記憶民族性特質生成的前提條件。從生成和演進來看,在陸地時代,由于受特定歷史演變和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人類文化記憶的刻錄從起始到形成就是地域性的,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這是民族國家身份和地域認同的重要表征。16世紀,人類歷史有了世界歷史時間坐標,全球化進程加快,文明交流成為常態(tài),語言、媒介、文化文本、實踐場所均在時空上實現(xiàn)前所未有的拓展,人類文化記憶開始超越多樣性、獨特性和民族性,在一致性和共生性中逐漸具有了世界性特征。尤其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文化記憶的生成和延傳有了更為廣闊的互聯(lián)互通時空場景,數(shù)智時代的網(wǎng)絡文化記憶已成為文化記憶新樣態(tài)。但是,資本的逐利性,尤其是脫離了道德約束和法律規(guī)制的殖民擴張,使文化記憶陷入狹隘的保守主義之中,少數(shù)國家試圖刻寫“西方中心論”,這是典型的文化霸權?!安煌拿鲬斦暡町?、彼此尊重、互學互鑒、和而不同?!睉e極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塑造共同的文化記憶。
總之,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了文化記憶的塑造,必將凝聚起更多的群體性情感和力量,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與世界和平發(fā)展,讓世界人民共享文明之光、共創(chuàng)繁榮未來。
【作者系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學院基地研究員;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鄉(xiāng)村全面振興背景下村域道德記憶場所活化創(chuàng)新研究”(22YJA710051)成果】
責編:萬麗君
一審:萬麗君
二審:易博文
三審:王禮生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