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謝雨:“我們”如何走出循環(huán)?——第85場開心麻花《回魂耶》長沙站札記

  湖南文聯(lián)   2025-03-24 09:40:05

圖片

“我們”如何走出循環(huán)?——第85場開心麻花《回魂耶》長沙站札記

文|謝雨

開心麻花《回魂耶》,第85場、長沙站。
這是一出以《羅拉快跑》式的循環(huán)敘事方法,將各藏心思的人困在“時間循環(huán)”里,撕裂親情羈絆、利益糾葛與人性考量的舞臺劇。過程是黑暗的,結局令人慰藉。
爆笑、懸疑、溫情,鋼琴、說唱、舞蹈,開心麻花以它成熟的風格、麻式快樂占據(jù)舞臺絕對優(yōu)勢,死死地抓住了年輕人。我驚訝于這個我熟悉的場子,何時見過這樣的滿場?全是90、00后人,真是座無虛席。此起彼伏的同一頻道整齊爆笑,說明觀眾與舞臺上的人對上了碼,他們的陶醉是源于臺上說出了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梗,最后直接拉到“我不要加班”,喊出他們的心聲,爽透了。
圖片
而這個戲并不是一個搞笑題材。在大密度的網(wǎng)絡熱梗與即興喜劇元素中,我們不時在情緒峰值處被提醒:“我是星星的孩子,我有自閉癥,但我不傻”,它告訴我們,自閉癥的孩子是這樣的。
它講了一個“孤獨”的話題。媽媽得了絕癥,孩子怎么辦?這是我們在生活中最不愿聽到的事,頂梁柱媽媽出了問題,家崩塌了。這個劇又觸到了這個點,沒法解決啊,怎么辦?媽媽其實已經(jīng)死了,她放心不下孩子,徘徊在陰陽界之間,她在糾結著她的決定,讓人揪心的選擇、決定,那就是親手去殺了他,把孩子一起帶走。多么無奈啊,這難道就是生活?
沒有想到的是,劇中那個第一個出鏡、靠裝“自閉癥”鋼琴家行騙的年輕人竟是最后拯救整個事態(tài)的人。他不是幡然醒悟,不是良心發(fā)現(xiàn),而是因為自己要從“循環(huán)”里活出來,所以一步一步靠近這對母子,最終成為“自閉癥”孩子最親的人,通過“自閉癥”孩子媽媽的幫助,他走出了“循環(huán)”,接盤,成為自立自強并照顧“大力”弟弟的“大頭”哥哥。
圖片
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在看似重復的敘述中,打開“如果可以重來一次”的各種可能,幫助現(xiàn)實中的人從戲劇的通道經(jīng)歷“刪除遺憾、實現(xiàn)圓滿”,也就是打破線性敘事,開放過程,從一個結尾倒推故事發(fā)展的N種路徑,從方法論上重構一個故事,不斷打爛重做,讓觀眾領悟生活的真實是不確定性。
如果我代入,孩子就是天下媽媽的命,我是看戲的觀眾,也是孩子的媽媽,我的身邊坐著跟我孩子一般大的年輕人,當我被吸卷入另一個世界,看到孩子無力于生活,“媽媽”何以自拔?這是劇本的功勞,它有一個強大的內核,訴說著人世間的不平等和必須堅韌地面對并朝前走的一股子為人的精神。這種感觸不會只有我這個媽媽觀眾才會有,那些青春靚麗的孩子們一定也會有。戲劇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它能在你以為好笑的背后藏著有緣人才能相見的東西。
圖片
教育其實可以無處不在,并不是非要時時刻刻拿著教鞭不放。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了這樣的事,你會怎么辦?好的戲劇電影就能給你行動的范本。天天在高呼“創(chuàng)新”的體制劇團為什么不敢觸碰成本回收的話題?巨大的投入下,我們是否應該從開心麻花的現(xiàn)象中反???
說白了,反轉、循環(huán),都是電影中見怪不怪的手法,走進戲劇場卻能這樣吸引年輕人,這里面大概有知識結構、熟悉領域的原因,同時也真實體現(xiàn)了真人相見、戲劇沖突不可否定的魅力。是的,他們就是為了解壓,他們就是愿意花680元錢去找知音,可是難道孩子這一代的壓力就只是他們的壓力嗎?我們沒有責任去分擔嗎?戲劇是做什么的?……
開心麻花“笑中帶淚”的開放包容、喜感獨特的藝術風格,正在一步一步解構著傳統(tǒng)劇場的邊界,有“票房”固然不能全部說明問題,但是沒有“票房”一定能說明問題。開心麻花的核心方法“精彩故事+動人情懷+犀利盤點+喜劇表達”是在市場篩過留下的。
圖片
“我們”如何走出循環(huán)?
實踐教育我們:當90后、00后成為文化消費主力,僅靠藝術家們的自嗨恐怕已經(jīng)很難構建有效的劇場對話。如何在保持藝術品格的同時建立與年輕世代的審美契約,這場票房與口碑雙贏的演出或許給出了啟示——真誠的創(chuàng)作從不拒絕市場,我們只能以更智慧的姿態(tài)完成價值傳遞。

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周韜

來源:湖南文聯(lián)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