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 2025-01-08 11:48:13
申報單位簡介:
炭河里遺址是全國為數(shù)不多、南方極為罕見、湖南唯一的商周古城遺址,距今約3000年,保存面積2.3萬平方米,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獸面紋銅瓿等為代表的珍貴文物400余件(套),以及大量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形成了獨特的“炭河里文化”,被譽為“中國南方青銅文化中心”。2013年炭河里遺址管理處成立,負責炭河里遺址保護利用,對炭河里文化進行研究、宣傳、推介等。2016年炭河里青銅博物館建成開放,研學教育工作開始大力推進。2019 年以來開展我是小小講解員、小小考古家、跟著國寶去研學、暑期社會實踐、文化進校園等研學教育活動,受教達80余萬人次,幫助中小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增長知識、拓寬視野, 提高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
案例(課程)內容:
青銅器,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對于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近代以來,三湘大地出土了數(shù)百件商周時期青銅器,其中不乏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皿方罍等赫赫有名的青銅重器,尤其以湘江流域的寧鄉(xiāng)為典型。不僅數(shù)量多、種類全,還風格獨特,直觀的體現(xiàn)了湖南地區(qū)早期的文化特征。
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將帶領同學們認識青銅器的紋飾藝術并動手實踐,設計制作一尊屬于自己的青銅鼎。通過問題導入的方式,我們引導同學們思考,“青銅器的外形為何如此獨特?”答案其實很簡單,藝術源于生活。
青銅禮器的原型,就是古人的生活用品-鍋碗瓢盆。中華先民從最樸素的日常生活出發(fā),將青銅器神圣化、儀式化,成為了祭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鼎”,是青銅器中最常見的器物。鼎鼎大名、三足鼎立、一言九鼎、人聲鼎沸,我們耳熟能詳?shù)某烧Z中,也留下了青銅鼎的身影。鼎的特征非常明顯,雙耳四足、或雙耳三足。我們今天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是制作一尊雙耳四足的方鼎。
作為中華禮樂文化的物質載體,鼎當然不止雙耳四足這么簡單。器物的紋飾,也是青銅鼎的重要組成。它不僅僅是一個裝飾的符號,更是歷史文化、藝術審美的凝聚。大體而言,可分為動物紋飾、和幾何紋飾。
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紋飾,最早見于良渚文化,甚至還搬上了人民幣的圖案之中。特點為:獸面、大眼、長角、左右對稱。
中國的青銅器,龍紋與鳥紋是最常見的紋飾。龍紋特征是:蛇形有角,鳥紋特征為:羽翅鳥喙。
同時,古人也會將大自然的現(xiàn)象進行抽象、提煉、加工,形成了云紋、雷紋、波紋、渦紋等精美的幾何構圖。
此外,還有一種極其稀少的人面紋飾。湖南寧鄉(xiāng)出土的人面方鼎,就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唯一的,以人臉為紋飾的青銅鼎,部分專家推測,這是傳說中黃帝的面容。
除了圖案紋飾,部分珍貴的青銅器還有銘文。銘文的史料價值極高,是文物工作者的最愛。
你的青銅你做主,設計怎樣的紋飾,同學們可以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意和想象。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手工制作的步驟流程:
第一步,清點物料,有使用的工具和課程定制的拼裝模板。
第二步,紋飾草稿。當然,同學們也可以模仿人面方鼎,把自己的面容搬到青銅鼎上。
第三步,拼裝模具。組合出青銅方鼎的式樣。
第四步,制作裝飾。利用超輕黏土,將設計的紋飾具象化。
第五步,青銅上色。形成“紅斑綠銹”的效果。
最后一步,以器具制作者的身份,為青銅器留下銘文。
通過六個步驟,一件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青銅鼎,就在同學們手中誕生了。
漫長的悠悠歲月,醞釀了璀璨的中華文明。青銅器作為歷史的見證者,記錄了中華先民的智慧,鐫刻了中華文明的淵源。通過本次課程的學習實踐,幫助同學們深化國家認同、建立文化自信,增強歷史責任感。也希望同學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綜合運用學到的知識,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意,完成屬于自己的作品成果。
青銅最有型,研學很有趣,期待這樣一堂手工課可以給同學們帶來不一樣的青銅體驗。
責編:陳宇
一審:黃磊
二審:王德和
三審:瞿德潘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