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 2025-01-08 11:24:37
申報單位簡介:
炭河里遺址是全國為數(shù)不多、南方極為罕見、湖南唯一的商周古城遺址,距今約3000年,保存面積2.3萬平方米,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獸面紋銅瓿等為代表的珍貴文物400余件(套),以及大量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形成了獨特的“炭河里文化”,被譽為“中國南方青銅文化中心”。2013年炭河里遺址管理處成立,負責炭河里遺址保護利用,對炭河里文化進行研究、宣傳、推介等。2016年炭河里青銅博物館建成開放,研學教育工作開始大力推進。2019 年以來開展我是小小講解員、小小考古家、跟著國寶去研學、暑期社會實踐、文化進校園等研學教育活動,受教達80余萬人次,幫助中小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增長知識、拓寬視野, 提高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
案例(課程)內容:
一、背景情況
炭河里遺址距今約3000年,出土了四羊方尊、人面紋方鼎、象紋大銅鐃、獸面紋銅瓿等珍貴青銅器,是湖南唯一的商周古城遺址,有“中國南方青銅文化中心”美譽。1963年被發(fā)現(xiàn)以來,炭河里遺址歷經(jīng)多次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青銅器、玉器等文物,填補了湖南商周史文化的空白,為研究南方青銅文明和早期國家社會形態(tài)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2012年啟動炭河里青銅博物館建設,2016年建成開放,2017炭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核心區(qū)建成,2022年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炭河里青銅博物館已接待觀眾超過400萬人次,其中研學團隊占比超過20%,充分展現(xiàn)了其在文化傳播和教育普及方面的影響力。博物館榮獲了湖南省科普基地、湖南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湖南省第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湖南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等多項省級稱號,今年8月份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二、主要做法
(一)文旅融合,拓展研學教育路徑
1.整合文旅資源,開辟研學路徑。炭河里遺址周邊擁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如南宋狀元易祓故里、千年古鎮(zhèn)巷子口、千年古寺密印寺、何叔衡故居、謝覺哉故居等。炭河里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與相關部門和單位緊密合作,共同構成了寧鄉(xiāng)西部的“文化旅游資源組團”。通過整合這些資源,不僅豐富了炭河里景區(qū)的旅游內容,還為研學教育開辟了新的路徑。
2.創(chuàng)新文旅產(chǎn)品,滿足文化需求。依托炭河里文化,創(chuàng)作大型歌舞劇 《炭河千古情》,該劇以國之重器“四羊方尊”的傳奇故事為主線,巧妙融合現(xiàn)代光影技術,為游客呈現(xiàn)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覺盛宴,使學生能更直接地深刻理解武王伐紂的壯懷激烈、家仇國恨的悲憤憂患,砥礪家國情懷,激發(fā)使命擔當。此外,開發(fā)一系列以炭河里遺址出土文物為原型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如人面紋鼎筆筒、四羊方尊樂高等,這些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深受學生喜愛。
3.提升文旅服務,優(yōu)化研學體驗。炭河里遺址地處國家級溈山風景名勝區(qū)內,空氣、水體質量等環(huán)境優(yōu)于國家最高標準,綠化率超過90%。 炭河里青銅博物館始終堅持以游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同時加強了博物館的設施建設和環(huán)境整治工作,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舒適、整潔、安全的游覽環(huán)境。此外,配備專業(yè)的講解員隊伍,為游客 和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免費講解。
(二)研教并重,強化研學教育能力
1.構建研學教育體系。炭河里遺址配套建設有炭河里青銅博物館,炭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炭河千古情、遺址本體保護展示、青銅考古體驗中心、青銅重器出土點保護展示等多個研學教育場地。其中炭河里青銅博物館內設置有“方國遺蹤——炭河里青銅文化陳列”“紅色印記——寧鄉(xiāng)陳列”兩大主題展;炭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面積1965畝,以“一心一廊兩帶七區(qū)”的巧妙布局,集保護展示、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遺址本體保護展示包括城墻、壕溝、房址等遺存的保護與展示;青銅重器出土點保護展示包含四羊方尊等12處青銅器出土點;青銅考古體驗中心設置考古體驗坑30個,手工活動教室3間,可同批次接待300人;青銅王國研學營地擁有房間200余間、床位1000余個。 這些場地設施完備、內容豐富,為研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同時配備專業(yè)的研學導師和輔導員隊伍,確保研學活動的質量和效果。
2.注重研學課程開發(fā)。“我是小小講解員”設計有青銅器與中國人、青銅器微課堂等課件,通過培訓中小學生成為青銅文化的講述者、傳播者、 傳承者,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更增強了他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小小考古家”設計有“青銅最有型考古更有趣”“探秘炭河里夏令營”等課程,通過模擬考古發(fā)掘的過程和方法,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考古工作的樂趣和挑戰(zhàn),激發(fā)了他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3.豐富研學成果展示。每次研學活動結束后,組織學員進行成果展示和分享活動。通過展示學員在研學過程中的學習成果和心得體會,不僅增強了學員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還促進了學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通過媒體平臺和網(wǎng)絡渠道對研學成果進行廣泛宣傳和推廣,進一步擴大了炭河里青銅博物館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今年以來,我們炭河里青銅博物館的研學教育工作在央視和新華社直播宣傳推介8項次。
三、成效和影響
(一)薪火相傳,夯實研學教育基礎
炭河里青銅博物館以寧鄉(xiāng)境內出土的青銅器為載體、以考古成果為依托而建設,自開放以來,免費講解3萬余場次,受眾達200萬人次。2019年起炭河里青銅博物館舉辦“我是小小講解員"研學實踐活動,以小朋友的視角,從不同側面展示青銅文化,發(fā)展、培養(yǎng)中小學生志愿者成為青銅文化的講述者、傳播者、傳承者,目前已舉辦“我是小小講解員”活動6屆40期,吸引2萬余名學生踴躍參與,招募小講解員2000余名,吸納志愿者278名,為游客提供講解1萬余場次,受眾超10萬人,炭河里青銅博物館成為青少年傳承青銅文化的重要平臺。同時,廣泛發(fā)動媒體進行宣傳,在人民網(wǎng)、人民論壇網(wǎng)、中國文明網(wǎng)、湖南新聞頻道、新湖南等進行了宣傳。2023年“我是小小講解員”項目獲評第三屆寧鄉(xiāng)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一等獎、長沙市 “雷鋒家鄉(xiāng)學雷鋒”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二)跨界融合,擴大研學教育影響
2023年與湖南廣電國際頻道跟著國寶去研學欄目組、緣文創(chuàng)、宏瑞文博聯(lián)合開發(fā)《一眼千年·青銅遺蹤》研學活動,該活動分為“穿古越今——沉浸劇游探秘”“能工巧匠——親歷國寶降世”“尋寶識蹤——公眾考古體驗”“說文解字——破譯文明密 碼”等四節(jié)形式各異、各有側重的研學課程;同時合作拍攝全國首檔文博研學紀實節(jié)目“跟著國寶去研學”,在2023年文博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論壇進行了首映禮,在《中國文物報》發(fā)表了《跨界融合:“研學+影視”炭河里探索文博場館教育發(fā)展新路徑》。2024年CCTV2《歡樂大猜想》播出 “四羊方尊是用來裝什么的? CCTV12《春暖花開的中國》走進炭河里青銅博物館;新華社直播《探訪中國南方青銅文化中心——炭河里青銅博物館》《灼灼青銅閃耀新輝》 ,CCTV13 新聞直播間《探訪四羊方尊出土地 感受青銅文明》,央視新聞《這個商周古城你見過嗎?一起沉浸式打卡炭河里青銅博物館》,通過一系列跨界融合考古研學活動,引領研學教育發(fā)展方向。
(三)項目培優(yōu),提升研學教育水平
挖掘炭河里遺址資源稟賦,與湖南大學、旅游公司策劃炭河里青銅王國考古研學項目,聯(lián)合當?shù)劓?zhèn)、村,將考古研學基地升級為研學營地,該模式作為保護利用典型經(jīng)驗,獲湖南省文物局向全省推廣;2024年“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炭河里遺址文旅融合發(fā)展項目”入選“全國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yōu)秀案例”,在《中國文物報》《湖南日報》進行了報道,在“文博中國”“文博圈”等平臺進行了推介。
四、經(jīng)驗分享
文旅融合背景下,炭河里遺址園研學教育得以發(fā)展,主要運用了以下四種模式
(一)館校合作模式
寧鄉(xiāng)市教育局將炭河里遺址納入全市研學旅游路線,與寧鄉(xiāng)市內中小學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實施考古研學和紅色研 學項目。2024年湖南師范大學與炭河里遺址開展全面合作,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舉辦寧鄉(xiāng)青銅文化展、“炭古文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探秘千年青銅秘因,賡續(xù)接力發(fā)展新篇”寧鄉(xiāng)紅色文化論壇等活動,通過館校合作模式,讓學校和文博場館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
(二)館企合作模式
炭河里考古體驗中心與湖南海外旅游集團合作開發(fā)研學教育課程,開發(fā)了《我是小小考古家》《青銅器與中國人》等研 學教育課程。與湖南廣電合作開展《一眼千年·青銅遺蹤》等課程,合作拍攝全國首檔文博研學紀實節(jié)目“跟著國寶去研學”,與芒果TV等新媒體平臺構成矩陣展播,擴大了研學教育的影響力。
(三)館民合作模式
炭河里遺址聯(lián)合當?shù)劓?zhèn)、村整合了黃材村移民大屋40余戶房屋資源,將研學基地升級為研學營地,以“村集體+公司和 博物館+農(nóng)戶”的模式,統(tǒng)一配套設施、統(tǒng)一服務標準、統(tǒng)一住宿標準、統(tǒng)一制度管理,實現(xiàn)研學旅行團隊住農(nóng)家院,吃農(nóng)家飯。這些合作農(nóng)戶家家干凈整潔、消防安全保障到位、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每戶可接待20-40人,為當?shù)厝罕娫鍪罩赂婚_辟了新途徑。
(四)館館合作模式
炭河里青銅博物館與湖南師范大學博物館開展系列文物借展、互展、巡展活動,推動文化傳承,促進學術研究;“紅色 印記”寧鄉(xiāng)陳列館與何叔衡故居、謝覺哉故居,以名人故居為徑,呈現(xiàn)歷史人物生平事跡,昭顯人格魅力,弘揚愛國情懷,讓學生能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炭河里遺址與南宋狀元易祓故里、千年古鎮(zhèn)巷子口、千年古寺密印寺同屬文物古跡,便于學生感知特定階段文明進程,有利于文物保護與利用;四羊方尊出土點與千佛洞、溈山漂流形成鄉(xiāng)村旅游線路,有利于文物與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增益歷史文化底蘊。
總之,炭河里遺址依托得天獨厚條件,整合資源,將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培養(yǎng)融入研學實踐教育活動中,構建學校、研學基地、學生共同參與的沉浸式體驗課程,持續(xù)廣泛開展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幫助中小學生知家鄉(xiāng)、愛家鄉(xiāng),了解歷史文化,增長知識、拓寬視野,著力提高了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責編:陳宇
一審:黃磊
二審:王德和
三審:瞿德潘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