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藝風(fēng)|紀萬年天人之際,錄湖湘古今之變——評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湖湘一萬年》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1-02 07:28:08

文|程瀟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溯源正脈,方明楚地斯人。玄黃史詩,須考苗疆亙古,蒼莽南國,敢問沉浮誰主。

《湖湘一萬年》海報

近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dǎo),湖南日報社、湖南省文物局聯(lián)合攝制,耗時14個月打造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湖湘一萬年》在央視首播,并在新湖南客戶端上線。整部紀錄片(第一季)分為五個主題篇章,以文博探秘、歷史再現(xiàn)、人物訪談等多元形式,引領(lǐng)觀眾穿越湖湘先民“上五千年”的崢嶸歲月,重訪史前的家園遺址,以一粒稻、一片陶、一方垣、一簇矢、一尊鐃等為考古錨點,勾勒出三湘大地那永恒的神韻鐫刻與氣象圖景,用影像尋覓湖南的先祖根脈,隨鏡頭漫游蒼莽間,從農(nóng)耕文明的里程碑看向華夏南國的坐標系,滌蕩出湖南人那一脈相承的“湖湘精神”,問其來路,一萬年,一抬眼,一瞬間。

1.溯洄:一粒稻自洞穴播向南國的旅程

考古專家在研究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

《湖湘一萬年》的故事從一處常中孕奇的《稻作之源》說起,歷經(jīng)《鳳起沅湘》的巫儺崇拜,漫游《眾城之祖》的城頭山與雞叫城,揭秘《南疆古國》曾遭遇的那場文明兼并,最終探訪《青銅迷蹤》而合卷湖湘史篇。雖然紀錄片分為五個不同主題篇章,但卻始終保持著一種有機串聯(lián)的整體意識,使得每一集獨立而不孤立,并且具有一條以時間流變?yōu)榭v軸、空間遷拓為橫軸的草蛇灰線——用熟悉的文物道具為引,以逐擴的家國建構(gòu)為輪,在互文與交叉蒙太奇的鋪陳間,把“溯洄”這一關(guān)于洄游文脈的尋史命題,靈活貫穿在文物、文博、文獻與文本中,使得這“一粒稻”的旅程氣韻連貫,審美相繼,自成系列。

湖南自古是魚米之鄉(xiāng)。1973年,考古人員在玉蟾巖偶然摸索中,篩濾出萬年前的野生炭化稻粒。編導(dǎo)將野生稻與當代稻制作成動畫,對比展現(xiàn)出“盤中餐”的粒粒遷變,并借由刀耕火種的地理發(fā)源,引“城頭山”與“雞叫山”作為中心基點,在《眾城之祖》與《南疆古國》篇章被反復(fù)提起,在不同年代出土文物與可考文獻的相互佐證下,聚合成農(nóng)耕文明的景觀矩陣,達成一種重疊與互文式的敘事模式,增加著歷史遺存的生命厚度與文化密度。

稻谷的旅程象征著希望的播種與家園的徙遷。人類最初的棲息地洞穴,幽暗潮濕,深微中勃發(fā)著繁衍生息的欲與力,這是柏拉圖譬喻未知的“囚徒”階段,亦是陶淵明桃源涉渡后的豁然開朗,此處的種稻,是漁獵與采集主業(yè)的副本。隨著高廟文化興起,古人走出洞穴,尋找沅湘間的平原沃土,載歌載舞間巫禱豐收。城,標志著規(guī)模化的農(nóng)業(yè)集群生產(chǎn),越過墻垣與祭臺,洪水猛獸后,高地上,一粒稻是一點星火,呼號一場日月新天的農(nóng)業(yè)革命。此后,國因農(nóng)本,農(nóng)以稻綱,湖湘史前社會已然雛形。

從洞穴播向南國,紀錄片敘事模式也從科普逐步走向深入。鏡頭下,稻是洗盡鉛華的生命注腳,從田野躍向餐桌,是袁隆平院士“禾下乘涼夢”的使命賡續(xù)。于是,溯洄不止,湖南人手中端著的飯碗,被賦予了神通祖先的身份意義。

2.天問:文物的“結(jié)”與考古的“解”

皿方罍。

山川寒潦,屈子吟哦《天問》以“上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直抒其惑。申發(fā)來看,“問”“道”“考”天然組合成一種懸念敘事結(jié)構(gòu),是先民引火炙肉時講故事的吸引力技巧,如同古希臘悲劇中戲劇性的“結(jié)”與“解”,從“發(fā)問”到“說道”最后“解答”,懸念設(shè)計是推進紀錄片敘事遞進的他山之石,也符合群眾喜聞樂見的觀賞經(jīng)驗?!逗嬉蝗f年》綜合歷史文化紀錄片的多樣表現(xiàn)形式,著重挖掘文物背后所隱藏的謎團,以設(shè)問來開啟篇章主題,在逐步釋疑中,層層遞進,達成文化科普的教育意義。

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是一張厚重的歷史問卷,等待著考古學(xué)家們印證猜想?!兜咀髦础防锱园资紫染驼l最先發(fā)現(xiàn)與馴化野生稻,用多少時間將野生稻作為主糧作為“結(jié)”,隨后畫面航拍玉蟾巖洞穴,旋即進入了條分縷析的“解”密?!而P起沅湘》展現(xiàn)了神秘奇詭的高廟文化,巫與儺的祭儀再現(xiàn)下,破譯白陶神鳥之紋是此集的要務(wù)?!侗姵侵妗窂默F(xiàn)代長沙城出發(fā),回望新石器時期的斷壁殘垣,流露出“人類究竟是以什么形式悄然擁有了城市”的遐思。舜與九嶷山的傳說,那場湮沒三苗的征伐是否存在?《南疆古國》試圖從石簇與玉人首模擬戰(zhàn)爭后的交融。而《青銅迷蹤》題眼中的“迷”包裹著皿方罍、四羊方尊、人面紋鼎、大鐃等青銅器的來路與歸途。

考古學(xué)家的現(xiàn)場演繹與訪談交流豐富了紀錄片信息渠道,不僅增添文博探秘的可信度,也使文物之問迎來當事人最優(yōu)解答。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作為主發(fā)言人貫穿五集序列,以學(xué)術(shù)視角的通俗表達客觀解剖歷史真相。袁家榮是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對于玉蟾巖野生稻挖掘他有第一現(xiàn)場發(fā)言權(quán),面對學(xué)界爭議,湖湘考古代際相接,證明源頭歸屬。陶瓷藝術(shù)家王憲利仿制高廟白陶,方知上古匠心熠熠。從曹傳松到王良志,從第一鋤的開辟到夯城墻的模擬,古城成了永恒藝術(shù)載體。訪談外,紀錄片還情景還原當時的考古現(xiàn)場,或用3D特效與動畫制作的方法二次演繹,為嚴肅敘述增添趣味。

3.史詩:流動與神遐的江山湘人

《湖湘一萬年》不僅真實還原歷史客觀事實,還在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學(xué)的實踐中,勃發(fā)出以意象與靈韻為核心的詩意審美,并融入到紀錄片視聽語言的和美運用里,在空鏡頭中呈現(xiàn)出湖湘氣象的江山天地生態(tài)觀。

湖湘先民棲息與遷徙在流動的山水空間里,在尋覓家園的漫游中,紀錄片以情景再現(xiàn)的形式造訪自然,師法水墨,以全景卷軸式的俯瞰與緩移,觀覽澧陽平原那場浩蕩遠足,被擬扮的古湘人與山水自然達成“天人合一”的魂靈契約,在越灘溯溪的跋涉中,走向廣袤原野。攝影機隱藏在先民勞作、汲水、燒鑄的瞬間,景深鏡頭里,環(huán)繞的天地虛化而形成朦朧的氣氛,空氣在鏡頭前流動,質(zhì)樸的詩意蒸蒸而氤氳。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當解說引用《戰(zhàn)國策·魏策》的句子描繪三苗大地時,畫面恰到好處地捕捉一群秋雁的徙飛,洞庭湖水天一色,光景相接萬年,鏡頭從遠逐推到近,從遼闊江天到寒雁振翅,最后轉(zhuǎn)場到一碧萬頃的田園村莊,雁如同苗人,群落遷徙,那神秘的《南疆古國》隱匿在江山密碼中,仰望天幕,仍能一眼萬年。

于是,沅江、湘江、澧水、溈水成為天地開合的茫茫畫布,如此秀美清新或磅礴浩渺的自然景觀穿插在知識輸出中,使得這“一萬年”紀錄因大塊之不息,眷聯(lián)了宇宙之無窮。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自古以來,湖湘先民就萌發(fā)了親切自然以交通神明的樸素“天極宇宙觀”。在《鳳起沅湘》篇章里,當屈子的視野從星海俯向玄黃,湘西的現(xiàn)代儺舞排練似乎在呼應(yīng)著古老召喚。從神鳥與太陽的古老傳說出發(fā),紀錄片帶領(lǐng)觀眾身臨高廟文化的祭祀典儀現(xiàn)場,載歌載舞的湘人對神鬼充滿遐思,“巫以驅(qū)鬼,儺以娛神”高廟人的祭祀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日?;顒樱o錄片沒有刻意先入為主地評價這些歷史的純粹胎動,而是以旁觀者模擬出巫祝行為。前景是燃燒的暖黃火焰,后景是幽暗的清冷典儀,透過星火,折射星空,音樂是陶塤的空曠悠長,唯美而浪漫,觀眾領(lǐng)悟的不是陌生感營造的恐懼,而是因文脈貫通而自得的崇高感,而因其崇高,巫風(fēng)彌漫,浪漫多情,成其史詩。

歷經(jīng)一萬年生生不息,湖南人,是不被定義的三苗后裔,是文脈相承的湖湘主人?!肚嚆~迷蹤》篇章系統(tǒng)地詮釋了湖南人的身份意識與家國情懷,皿方罍自出土后百年“身首異處”,歷代湖南考古人嘔心瀝血為國寶回湘,當2014年合并儀式的視頻文獻在紀錄片中播放時,那種“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植根在對歷史的尊重,對文明的守望間。

知來路,篳路藍縷,行當下,以古鑒今,從一盤“嗍螺”化石到相傳的食味物語,從洞穴到斑駁與繁華并蓄的長沙城,從儺戲祭祀到儺舞表演?!逗嬉蝗f年》為每一位湖南人回望了湖湘歷史的淵博長卷,節(jié)目完播,走向自然,漫漫萬年,那是同一片三湘四水,同一場璀璨夜空,同一群湖湘人民。

《湖湘一萬年》專題二維碼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責(zé)編:顏青

一審:周月桂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