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物主題研學創(chuàng)新建設“十佳案例(課程)”遴選作品展示:“德行天下 史蘊常德”——常德博物館系列社會教育活動

  新湖南客戶端   2024-12-31 15:15:03

申報單位簡介:

常德博物館始建于1990年,是湘西北地區(qū)一家大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館舍為四合院式仿古建筑。2018年常德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完成后,占地面積2.13萬平方米,館舍面積1.1萬平方米,展覽面積5267平方米,各項配套設施完善。2020年5月常德博物館陳列布展提質改造后,展覽以“德行千載,史蘊常德”為主題,包括基本陳列《常德歷史》,專題展《常德根藝》《常德民俗》《常德名人》《常德名勝》,全面展現了常德本土的歷史文化。

常德博物館于2002年被評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9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和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被評為湖南省研學旅游基地。2007年12月1日,常德博物館率先在全省實行免費開放。常德博物館建館以來,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優(yōu)勢,堅持社會教育和業(yè)務工作相結合,堅持“展覽為民”“活動為民”“學術為民”的服務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案例(課程)內容:

一、教學設計說明

(一)內容說明

1、主題文物

本課程展廳教學部分主要選擇了常德博物館“史前探源”與“墟中覓史”兩個展廳的相關文物,分別是彭頭山文化陶器、湯家崗文化陶器、皂市下層文化陶器,戰(zhàn)國皿方罍、乳釘紋青銅鐃、彩繪陶敦等等。

2、詮釋角度

通過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從學生易于理解和能夠激發(fā)他們興趣的角度入手,通過觀看、感受、聆聽等方式,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常德的歷史與文化特色。

(二)年齡時段

6——15歲(小學三年級——初中三年級)

(三)教學策略

1、講授法

展廳參觀過程中,博物館社教員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講述文物的相關歷史背景、相關歷史人物的真實故事等,讓學生具備基本的歷史認知。

2、演示法

通過實時教學攝像頭,演示如:紋飾制作、青銅器制作等基本操作手段。

3、討論法

在活動實施結束后,討論教師所拋出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文物與歷史之外的思考。

二、課時分配


課時



課程名稱



授課時長



授課年齡段



授課教師



第一課時



史前探源:紋飾背后的常德文化



45分鐘



8——15歲



崔文斌



第二課時



墟中覓史:青銅器的故事



45分鐘



6——8歲



晏米妮



第三課時



近代抗戰(zhàn):烽火歲月里的英雄



45分鐘



15——18歲



謝馨銳


第一課時、史前探源:紋飾背后的常德文化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常德博物館館內彭頭山文化、皂市下層文化的陶器與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基本了解紋樣演進脈絡

2、通過認識單獨紋樣、連續(xù)紋樣、適合紋樣,能夠掌握基本的紋樣繪制手法,能夠選取與博物館主題相關的紋樣,并繪制出適合自己喜歡的紋樣。

3、通過了解紋樣歷史與構思方法,讓學生產生對中華紋樣有著基本的興趣與認識。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紋樣演進歷史,掌握紋樣繪制的四種方法。

2、教學難點:基于常德博物館相關文物,提取相應的紋樣元素并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自己喜歡的紋樣。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9:30——10:00)

將家長與學生集中在社教廳,交代接下來的任務與要求

任務1:自行參觀博物館,自行拍攝文物紋樣照片。

任務2:尋找繩紋、竊曲紋。

要求:每個人必須拍攝紋樣,繪制的紋樣也必須是博物館主題。

(二)教學實施(10:00——10:30)

第一步,帶領大家一同前去博物館展廳,自行拍攝紋樣照片,教師在身后觀察,適時指導。

第二步,回到社教廳,正式開始上課。

1、認識紋樣歷史:

教師:剛才大家已經拍攝并觀察了相關的文物。有人發(fā)現了繩紋,有人發(fā)現了竊曲紋,有人發(fā)現了……紋樣,今天,我們關于紋樣的認識,就從這個繩紋開始。

(1)通過了解彭頭山文化、皂市下層文化、湯家崗文化時期不同紋飾特點,了解紋飾演變規(guī)律

(2)通過對比一二展廳紋飾的用途變化,感受紋飾所象征的政治含義

2、學習紋樣繪制的基本方法:

確認主題、選擇方法、繪制草稿、實踐操作、成品展示

3、簡單介紹:單獨紋樣、連續(xù)紋樣、適合紋樣的含義,并如何運用到設計手繪包包中去。

四、教學總結

1、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所提取的博物館文物紋飾主題、以及自身的設計思路

2、教師就學生個人的設計思路及相關文物進行展示,從色彩、畫面布局、設計美感來進行點評。

第二課時、墟中覓史:青銅器的故事

一、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欣賞青銅器實物、觀看青銅器圖片,對比觀察,感受青銅器之美

2、技能目標:能夠利用超輕黏土,基本捏造出超輕黏土的青銅器的樣子,形狀。

3、知識目標:了解并能分析出不同青銅器的作用,不同時代青銅器審美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通過捏造青銅器感受青銅器色彩美,掌握古代青銅器基本形制。

2、教學難點:能夠通過借助超輕黏土捏造出獨具特色的青銅器。

三、教學材料

彩色超輕黏土20份、青銅土坯模型、塑料刮刀、教學使用PPT

四、教學實施

(一)教學引入

1、帶領兒童參觀第二展廳,了解常德地區(qū)出土的沅水、澧水流域附近的青銅器

2、介紹青銅器的基本發(fā)展歷程,了解我館展出的青銅器

(1)乳釘紋青銅鐃:銅鐃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之一,始見于商代后期,其中以3枚成編最為常見,余為4枚成編與5枚成編。最初的功能是軍中傳播號令,約束步伐之用。鐃不單只用于軍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樂。使用時口朝上,以槌敲擊。

(2)皿方罍:該器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罍蓋呈廡殿頂形,罍身作長方口,直頸,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紋 為底,上飾獸面紋 、夔龍紋 、鳳鳥紋 。肩部兩側裝飾雙耳銜環(huán),正面腹部下方置一獸首 。四面邊角及各面中心均裝飾突起的長條鉤戟形 。器蓋刻有兩行八字銘文,器身刻有三行五字銘文。

(二)教學實施

1、引入主題:教授學生捏造青銅器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找到要做的物體圖片,畫出三視圖,給出比例,用橡皮泥捏出大概

第二步,把每個部分做細化處理,大致花紋刻出來

第三步,把各部分連接起來(牙簽小棒都行),在弄點細致的花紋。

第四部,上色??梢杂盟暑伭?,油畫顏料,也可以不上色。 橡皮泥太軟,不太好弄,制作過程要小心。建議用ab補土。

2、點題、介紹古代青銅器花紋,及其各自寓意,讓兒童理解古代青銅器紋飾背后的含義,引導兒童將青銅器紋飾捏造出來并裝飾上。

3、讓兒童自主裝飾,結合自己想象力和紋飾現實,裝飾出符合其古韻風格的紋飾。

(三)教學總結

1、教師點評優(yōu)秀作品(重點指出紋飾特點、捏制的青銅器紋飾樣態(tài))

2、讓幼兒介紹自己捏制的青銅器作品,分享自己的想法。

五、教學總結

本次教學過程之中,我們發(fā)現大部分幼兒習慣性按照自己的想法根據青銅器土胚的樣式來捏制超輕粘土青銅器??赡軐τ谇嚆~器本身的紋飾顏色和形制沒有過多的重視。所以在之后的教學之中呢應該要根據幼兒的特點強調青銅器本身的知識。

課時三、近代抗戰(zhàn):烽火歲月里的英雄

一、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視聽英雄人物事跡,對建黨歷程中的優(yōu)秀人物故事感到崇敬。

2、技能目標:學會基本的邏輯判斷與推理的方法,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常德地區(qū)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事跡及榮譽稱謂。

3、知識目標:了解常德地區(qū)優(yōu)秀共產黨員事跡。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按照邏輯順序講清楚常德地區(qū)優(yōu)秀共產黨員事跡,并帶領學生根據題目尋找選擇題答案

2、教學難點:分析推理隱藏在展板中的共產黨員相關信息

三、教學準備

“館廳參觀簡答題問卷”、墊板、鉛筆。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講解員帶領學生進入“常德博物館名人廳”

“在黨的百年歷程之中,在我們常德地區(qū),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黨員先鋒人物,政治七一建黨節(jié)之際,我們回顧歷史來,看一看那些烽火歲月之中的英雄人物故事”

2、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分別帶領同學們認識蔣翊武、林伯渠、王其梅等人的英雄人物故事。

(二)教學實施

1、帶領同學們再次回顧整個歷史人物片段,在回顧的同時觀看題目。(著重把握:開國元勛——蔣翊武;延安五老之一——林伯渠;一枝紅梅傲霜雪——帥孟奇;歷史學家——翦伯贊他們各自稱謂背后的故事。)

2、進入第二展廳內部,分享“功勞證里的戰(zhàn)斗英雄”,通過我很長的三本功勞正講述了志愿軍戰(zhàn)士干后接通過館藏的三等功勞證,講述了志愿軍戰(zhàn)士甘侯皆不忘初心、永續(xù)奮斗的一生。

3、影視教育環(huán)節(jié):結合剛才所學及剛才聽到的故事,觀看紅色電影《1921》,感受首批中國共產黨人在風雨如磐的艱難歲月里,勇擔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讓中國煥然一新的故事。

(三)教學總結

學生帶回社會教育廳讓他們自行發(fā)表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的感言,相互闡發(fā)感想。

責編:陳宇

一審:黃磊

二審:王德和

三審:瞿德潘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