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聯(lián) 2024-12-30 10:48:08
文|沈念
紅臉魚是從哪里游過來的,我記不得了,但它在廟前街、慈氏塔、街河口游動的形態(tài),從人群中穿過的影子,清晰可觸。我醒來睜眼之際,紅臉魚朝我撇嘴笑了笑,就消失在黑暗中。
大半年前的一個夜晚,回憶起這個記憶深處的夢,突然就蹦出一個念頭,寫一個男孩的故事。完全是沒來由地就鎖定在一個既模糊又堅定認可的男孩形象上。我執(zhí)拗地認為,紅臉魚是一個在水邊生活的男孩,是我在洞庭湖畔行走時遇見過的男孩。
這幾年的寫作中,我感受到地方性資源帶給寫作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于是那個等待父親歸來、渴望母愛的男孩,必然是以水為生的。湖區(qū)紛繁變化的現(xiàn)實生命狀態(tài)中,必定走出過這樣的一個男孩。我想起有一次傍晚從湖上返程登岸,金光追著我們的船,把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染得紅彤彤的。身邊的波光也是紅的,我俯身伸手,越過船舷,像船槳一般撥動著湖上清波。我的手指碰觸那些躍動的浪花,似乎想抓卻抓不住一條健旺的魚。魚在水里縱情而無所不能,我也有要變成魚的沖動。那些漂在水上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有過對遠方的向往,有過化身為魚的沖動,還有其他種種不為人知的特別感受。曾經(jīng)遇到過的一個漁二代到了城市打拼,時常為突變天氣中的雷電風(fēng)雨所困擾,雷雨勾起的是兒時寄居岸上人家卻十分擔(dān)心父母漂泊安危的恐懼感。多少年過去,那份害怕、緊張所帶來的悸動感仍游蕩體內(nèi)。于是《寤生》萌芽了,男孩雖然身體不宜住在水邊,人們對他帶給母親死亡而不吉的偏見困擾著他,他每天能夠?qū)υ挼膶ο笾挥兴汪~,還有遠處的船影,他承受著巨大的孤獨,他對岸上事物有一種通靈幻感,唯有化身為魚方能紓解。
寫一個你扎根的特定地域,都是一種廣闊的地方志書寫。我是動了念頭,從《寤生》出發(fā)寫個系列的“方志小說”。我們知道,小說源自“稗官野史,街談巷議”,是世情世俗世界的集合。何為方志呢?我理解成是“辯方經(jīng)野,因人緯俗”,乃成一方之志。前者是虛構(gòu),是想象的歷險構(gòu)筑,方志是紀實,是現(xiàn)場的經(jīng)驗經(jīng)歷。我就想虛實相生,二者雜糅,彼此激發(fā)活力,彼此打開空間。這也像是一種在地寫作,因為我每次回想要去描述的洞庭湖區(qū),總有一種人在其間的感覺,讓我覺得寫作的雙腳,堅實地踩在大地上,能感受到大地的脈搏。我喜歡這樣的寫作感覺。
說到方志,我又想到一件事。幾年前我在湘南的一個縣城走訪了180多個村莊,山水相依,風(fēng)情相望,它們的差異化并不明顯,直到在一個村里,我讀到他們村民編寫的村志,立刻就有一種眼前閃光的感覺。我們讀到歷史中的府志、縣志多,有村志的少之又少。因為一本村志,這個村子一下就在我心里活過來了,因為它有歷史,有生活,有人物,有事件等。民間的經(jīng)驗和話語是復(fù)雜的,需要一種記述,即使任何個人的記述都失之偏頗,難以周全。這也許是促使我圍繞洞庭湖進行的一種方志小說書寫的起因所在。方志是以歷史的面貌呈現(xiàn)整體空間的檔案狀態(tài),哪怕是碎片化的。我也懂得,方志書寫是在時間里持續(xù)不斷的。明代馮夢龍寫過《壽寧待志》,并聲稱所有的志書都只能是未完成狀態(tài)。這讓我思考一個問題,地方書寫,在開啟個人與地方空間的敘述關(guān)系時,是開放的,是生長的,也是不變中有變化的。
這個短篇的寫作速度很快,似有神靈附體。但寫過之后,又發(fā)現(xiàn)并不滿意,也聽了一位好友的建議,進行了好幾次深度修改。人物、情境等得以在修改過程中變得豐滿充沛。現(xiàn)在回想修改中的領(lǐng)悟,寫作是一件虛實相生的事。很多時候,實寫難出新,就要注意懂得虛寫了,就像攝影鏡頭既要清晰也要有虛長,比如在寫病中的幻感男孩時,就一直讓他像夢一樣的搖搖晃晃。寫作的鏡頭定死了不行,一定要有長鏡、特寫、虛鏡,虛實相映的藝術(shù)感會特別迷惑人心:比如不直接寫陽光下的事物,而是試著寫投影的形狀;又比如,寫一個人心中巨大的悲傷,不寫他號啕大哭,就只寫他的背影,肩膀無聲地聳動,像一個人在健身房動用渾身肌肉使勁舉起一個沉重的杠鈴。
《小說選刊》的資深編輯文蘇皖老師寫下一段十分中肯的評價,我深以為然,如遇知音——《寤生》宛如一面鏡子,映射出生命在塵囂中的幽微與宏闊,情感在時光里的輾轉(zhuǎn)與起伏,意蘊無盡,耐人尋味。小說以奇幻的筆觸勾勒出一個男孩的心靈畫卷,充滿想象力和象征意義。夢境與現(xiàn)實交錯,編織出父子之情的悠長,水月與鏡花的柔軟,映得見與魏繡娘情誼的溫厚。男孩在夢中化身游魚,與紅臉魚結(jié)緣,不斷卷入旋渦又沉浸迷茫,期盼父親遠航歸來,思念未曾謀面母親的疼愛,渴望家庭生活的溫暖。作家對巴丘漁民生活與風(fēng)土人情的細膩暈染,描畫出人與自然的微妙依存,刻畫出心靈之間溫暖的慰藉。
也很感謝還有幾位讀者朋友真摯地寫下他們的讀后感,總會有貼心的理想讀者在鼓勵著我們,我沒有理由不認真地寫下去。我在寫下《寤生》后又開始思考,任何的寫作從過去到未來都必然是重視地方經(jīng)驗的,在想嘗試的“方志小說”中我希望通過想象構(gòu)造新的地方經(jīng)驗,卻不是變成簡單的藝術(shù)實驗。所以我一方面要去深度挖掘在地寫作的真實,一方面要超越、凌空地看待地方經(jīng)驗路徑問題。在那之后,我又寫下了《樹孩》《鏡中》,前者里的男孩出生在樹林中,似乎有樹神附體,通曉動植物語言,但他又是困囿于貧瘠現(xiàn)實中的一代;后者中的男孩“活”在一面巨大的鏡墻里,長大后是一位藝術(shù)家,通過回憶與返鄉(xiāng)在一起相互陪伴著。這幾個短篇都是八千字左右的短篇,它們的共性是都在向自然生命滲透于地方性資源之中尋求著超拔的力量,無論是你感受到的魔幻或者現(xiàn)實。
“男孩覺得時間汗涔涔的,蒙在他臉上,空氣像水一樣在身上流淌。”我現(xiàn)在也記不起為什么,在想到描寫男孩的狀態(tài)時,會蹦出這樣的句子。寫作的生活與生活的寫作,其中間體是什么,也許只能歸結(jié)為“時間”。世界的一切行動都在“時間”之中。我想也許《寤生》無意中觸及的,正是博爾赫斯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話:“時間是一條令我沉迷的河流,但我就是河流;時間是一團吞噬我的烈火,但我就是烈火?!痹诙赐ズ嫌檬謸軇拥拿恳黄嗖?,都是時間舉重若輕的羽毛,或者飛到空中,或者翔游水中。
責(zé)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甄榮
三審:熊佳斌
來源:湖南文聯(lián)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