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汨羅青銅重器來源之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4-12-29 20:12:44

□彭仁滿 徐 穎

近日,紀錄片《湖湘一萬年》第五集《青銅迷蹤》在央視播出,2021年岳陽汨羅出土的國寶級青銅器“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再次亮相中央媒體。觀眾跟隨電視中考古專家的腳步,走進汨羅黑魚嶺墓地等考古現(xiàn)場……

汨羅青銅重器再次受到社會各界的熱議和關(guān)注。這些青銅重器從何而來?它們是湖南本土文明的產(chǎn)物,還是外來文化的饋贈?本期為您揭秘——

湖南地區(qū)出土的青銅器主要集中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出土位置多位于山川、河流附近,如寧鄉(xiāng)一帶。這些青銅器以胎質(zhì)厚重、動物形紋飾為特點,其中卣、鸮卣、鼎等出土數(shù)量較多。例如,湖南寧鄉(xiāng)出土的四羊方尊,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也是十大傳世青銅國寶之一,其造型精美,工藝水平極高。此外,還有皿方罍、人面銅方鼎、象紋大銅鐃等青銅重器,這些青銅器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造型各異,工藝精湛,反映了中國青銅器鑄造鼎盛時期高超技藝和攝人心魄的氣勢。

湖南青銅器在出土?xí)r,往往并非出于墓葬,而是零散出土于河畔、山腰等地,沒有組合關(guān)系,而在尋找鑄造青銅器的陶范過程中,在湖南并沒有發(fā)現(xiàn)商代能夠鑄造這些青銅重器的工場遺址。這種獨特現(xiàn)象,為湖南青銅重器的來路布下了一個又一個謎團。

節(jié)目中專家給出了幾種可能的推測:一是商人在周的打壓下南遷帶來,二是在中原購買而來或者請中原工匠打造,三是史料中湖南有“南國”,也可能是周朝建立后封賞諸侯戰(zhàn)利品所帶來。

岳陽汨羅的青銅重器究竟屬于什么來源呢?

汨羅地區(qū)近年來出土的四件青銅重器,均為商代晚期的珍貴文物,說明它們是商周交替時代的產(chǎn)物。

商青銅豕磬。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出土?xí)r間是2012年12月12日。出土地點在汨羅白塘曹家村(磊石山附近),發(fā)現(xiàn)者為一名15歲少年。整個器形保存完整,做工精細,紋飾精美,敲擊時可發(fā)出9種清脆的聲音。

商青銅豕磬首先是一種打擊樂器。因此它常被用于古代宮廷或貴族階層的音樂演奏中。其次它是禮器。磬是祭祀和宴享等禮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樂器。是古代帝王或上層統(tǒng)治者舉行祭祀、朝聘等重要禮儀活動時的重要禮器。

商獸面紋銅鐃。出土?xí)r間是2020年10月8日。出土地點在汨羅長樂中學(xué)教師公寓樓工地。

該銅鐃通高52厘米、銑長33厘米、鼓間23厘米,重33公斤。其合瓦形鐘體擁有寬闊的音腔,演奏時用木槌輕輕敲擊,鐃的鼓部就能發(fā)出洪亮悠長的共鳴聲。文物級別為國家一級(乙)文物。

商獸面紋銅鐃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打擊類青銅樂器之一,又被稱為鉦或執(zhí)鐘?!断骊幙h圖志》也記載有一“周銅鉦”在湘江岸挖出,置于營田易姓人家。它通常被握在手中,用木槌敲擊以發(fā)出聲音。這種樂器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非常流行,常被用于軍旅行動中的指揮,以及祭祀和宴樂等場合。在軍隊中,青銅鐃可以敲擊出特定的節(jié)奏和聲音,用以指揮軍隊的進退和行動。同時,在祭祀和宴會上,它也能營造出莊重、肅穆或歡樂的氛圍。

除了作為樂器外,商獸面紋銅鐃還具有重要的禮器功能。在古代社會中,青銅器通常被視為權(quán)力和地位的象征。商獸面紋銅鐃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藝和獨特的紋飾,成為古代帝王或上層統(tǒng)治者舉行祭祀、朝聘等重要禮儀活動時的重要禮器。在這些場合中,商獸面紋銅鐃的擺放和敲擊都具有一定的儀式感和象征意義。

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出土?xí)r間是2021年11月16日。出土地點在汨羅市屈子祠鎮(zhèn)雙楚村。

這件青銅器體積龐大,造型獨特,紋飾精美絕倫。器身呈扁圓形,直口、長流、深腹、平底、高圓足,側(cè)面附有龍形鋬。器身上以云雷紋為底紋,上腹兩側(cè)裝飾有羊角犧獸,腹部和圈足的主要紋飾是獸面紋。口部飾有菱形云紋,流口以下至圈足飾有“C”形扉棱,鋬外側(cè)則飾有魚紋和蟬紋。出土?xí)r,有一件獸面紋青銅貫耳壺倒置于其腹內(nèi)。文物級別為國家一級(甲)文物,其獨特器型為首次遇見,是湖南乃至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收藏于汨羅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中心,并在山西省青銅器博物館展覽展示。

商獸面紋青銅貫耳壺與商獸面紋扁體筒形觥同時同地點出土。文物級別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四件青銅重器的出土,不僅豐富了湖南地區(qū)的青銅文化內(nèi)涵,也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它們的發(fā)現(xiàn)也進一步證明了岳陽青銅文明的高度發(fā)達。

實際上岳陽地區(qū)出土的商代青銅器還有很多。1966年華容出土商代青銅器以商獸面紋尊(也有說法稱其為犧首獸面紋圓尊或三羊饕餮紋尊)。1997年,岳陽銅鼓山遺址出土了青銅鼎、青銅觚、商代魚紋銅罍。1998年平江縣浯口鎮(zhèn)出土饕餮紋銅罍。2018年平江伍市鎮(zhèn)出土了西周青銅鐃(商代晚期)。這些青銅器的面世,為岳陽增添了青銅文明的輝煌。

湖南考古界歷經(jīng)數(shù)年并沒有找到制造大型青銅器的冶所和陶范所在。岳陽市當(dāng)然也不例外。那么專家們的三種推測,哪一種更貼合汨羅青銅來源之迷?

第一種是商人南遷所帶來。

岳陽地區(qū)的商代墓遺址主要包括銅鼓山遺址、余家坡遺址、龍子口遺址和黑魚嶺墓地?。

銅鼓山在云溪陸城鎮(zhèn),屬于商文化盤龍城類型的商代早期文化遺址。198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對遺址進行了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商代遺存,包括陶器、石器和銅器等。余家坡遺址和龍子口遺址位于銅器出土地點以北約1公里的范圍內(nèi),是商代遺址。

汨羅黑魚嶺墓地發(fā)掘商代墓葬25座。隨葬品主要為陶器,包括釜、罐、鼎、壺、紡輪等,還出土了少量原始瓷罐、銅戈、銅矛、玉玦等。

但汨羅的四大青銅重器均不是在墓內(nèi)的發(fā)現(xiàn),此地也沒有商人在此建都的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如果將此四件諸侯以上貴族使用的青銅重器定義為商人帶來,還是依據(jù)不足。

第二種是購買或請中原商人工匠打造所帶來。

從汨羅四種青銅重器的用途來看,這個理由只存在商周交替之際,如果這個結(jié)論成立,汨羅地區(qū)應(yīng)有商或者周所封諸侯國的貴族們才有可能有此行動。

商代始于公元前1600年,結(jié)束于公元前1064年,共達536年。周代始于公元前1064年,結(jié)束于公元前256年。汨羅地區(qū)在歷史史冊上出現(xiàn)的諸侯國是羅子國,時間是公元前689年。跟前1064年商、周交際中心點相差了整整375年,也就是說跟商代晚期差距太大。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找不到汨羅之地有諸侯國的具體記載,而請外來工匠打造,又沒有發(fā)現(xiàn)陶范的考古認定,這種推測也不成立。

那么只有第三種可能:周封諸侯國時所賞賜。

楚國、羅國均為周封諸侯國。從表面上看,羅國被楚武王滅后,遷枝江修郢都。楚文王遷郢都后又將羅從枝江遷移到汨羅(岳陽長沙一帶中心之地),成為楚子爵國。羅子國貴族順手把周的賞賜之物帶到了這里,成為最有可能的一種說法。但考慮到羅為楚滅之小國,當(dāng)年周所封賞的青銅重器是否都收入了楚之“國庫”呢?如果這樣,就變得撲朔迷離了。

在研究屈原的《楚辭》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屈原把汨羅認定為“先祖故居”,并用自己的生命將汨羅沉成了“首丘”。

為什么屈原把此地認定為“先祖故居”呢?這跟青銅重器有關(guān)嗎?

《長沙府志》記:“熊繹封熊湘都丹陽?!薄冻兰摇氛f:“熊繹封荊蠻都丹陽?!闭f明熊湘就是荊蠻,是楚國最早的周封地,而屈原將汨羅視為自己的“先祖故居”后又自沉在此“首丘”。那么汨羅作為楚“熊湘”之封地也就有了比《史記》更為權(quán)威的理論依據(jù)。

楚國建國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042年。這一年,周成王封楚人首領(lǐng)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并讓其居住在丹陽。楚國歷經(jīng)800余年,傳位43君,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所滅。

汨羅四大青銅重器的重見天日,正好間接地為“熊湘”提供了重大的證據(jù)。

熊湘來源于《史記》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記載。黃帝統(tǒng)一北方之后,南下至湖南,在熊湘山上作出了統(tǒng)一南方的布局而一統(tǒng)華夏。

根據(jù)遠古地理概念分析和湖南地質(zhì)考古研究所作出的汨羅是東洞庭沉降中心的結(jié)論,磊石山南為江水(屈原《漁父》《抽思》中的“江潭”),山南是湘水,歷代地理著作中的“湘口”之地。磊石山不但是洞庭山,還是沅湘、江湘結(jié)合部的中心分界地標,屈原在此出發(fā)一早“濟江湘”而完成《涉江》就重華之旅。因此屈原《湘君》云:“令湘水之無波,使江水兮安流?!?/p>

磊石山是《山海經(jīng)》所記的“洞庭山”地望所在之地,《拾遺記》是《山海經(jīng)》之后首次將洞庭山名落在屈原隱居和沉江立廟之處的文獻,早《水經(jīng)注》不知“洞庭山”要落于什么山時100多年。所以黃帝南至于江,登上湘水之中的熊湘山之地,就是磊石山和黃陵山。磊石山形態(tài)如“大墳”如“熊”,山體有兩坳(龍窩),形如熊耳。將之稱為熊山,則一點也不奇怪。

黃陵山是有史可考的最古湘山之地?!稘h書·地理志》云:湘山在北。就是湘水之北?!妒酚洝吩疲呵厥蓟试谟兴吹鄱跋嫔届簟钡牡胤健棒飨嫔健薄!端?jīng)注》中唯一記載的二妃廟,只有黃陵廟。元代《古羅志》定論“湘陰為古黃陵”,湘陰從湘水之陰的古羅分開時,就因縣城地琴棋望位于湘山之北而名湘陰。張纘《南征賦》中明確秦始皇在黃陵發(fā)生赭湘山之事。韓愈在《黃陵廟記》中將以上史料集中呈現(xiàn)。

可以說,到韓愈止,古人就已經(jīng)從多個方面認定了黃陵山就是湘山。

故而熊湘山為一座山的話就是黃陵山,為兩座山的話即磊石山。因為熊湘山在岳陽至長沙的中心之地。所以后來的史料中統(tǒng)稱岳陽和長沙為熊湘。

由此可以說明熊繹的早期活動之地在三苗之地的岳陽至長沙一帶。封地于此,為了管理好此地的民眾,自然這些諸侯國權(quán)力象征的青銅重器就來到了這里,或許這是一種最大的可能。

如果這個結(jié)論成立,說湖南是“楚文化的發(fā)源地”也就不是空穴來風(fēng)了。

責(zé)編:王相輝

一審:馬如蘭

二審:徐典波

三審:劉永濤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