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孟孟 2024-12-27 10:50:26
《林增平文存》(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版)收錄林增平先生發(fā)表在1988年第3期《歷史研究》上的文章《近代湖湘文化試探》。此文在全國率先開拓了近代湖湘文化研究。
文/余孟孟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既連綿不絕又豐富多樣。依空間和地域而言,中華文化大致可分為南北兩支。
學者張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 一書中就認為,中華文化自形成之時起,“就分成了北南兩支:北支為中原文化,雄渾如觸砥柱而下的黃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峽而出的長江?!?/p>
發(fā)源于楚文化,又與本土地域個性相結(jié)合的湖湘文化,在后來的自我更新和變遷中逐漸綻放出耀眼的光芒,成為一種源于地域又超越地域、走向主流又保持特色的文化系統(tǒng)。有的學者如茅海建先生甚至認為,湖湘文化到了近代居于中華文化的“正統(tǒng)”地位,它成為理解中華文化的“極好模型”。
然而,湖南的強勢崛起和湖湘文化的大出于天下,只是最近這一百多年的事。
在歷史上,湖南長期處于中華文化演變發(fā)展的邊緣地帶和薄弱板塊。西漢以前,湖南地屬南楚,是文化蠻荒之地。漢文帝時,洛陽人賈誼貶官為長沙王太傅,還沒動身,就曾“聞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東漢時,湖南出現(xiàn)了一批大力傳播中原文化的循吏,湖南文化首次出現(xiàn)了一個難得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湖南文化相比其他地域文化又出現(xiàn)斷崖式下降。
整個隋唐時期,湖南還是被看作漢文化分布的南部邊緣,因此,成為當時朝廷安置貶官謫吏的主要去處。柳宗元就曾這樣說:“過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遷者罕至。”劉禹錫在武陵,也曾有“鄰里皆遷客”的感嘆。唐代湖南文化不盛可以作證的一個歷史事實是:整個唐代300年,湖湘中進士者僅25人。大中年間(847-859)長沙劉蛻以荊解成進士,號稱“破天荒”。
湖南文化的大開化,是從宋代開始的。周敦頤、胡安國、胡宏、張栻等文化名人,在湖湘大地建校興學、研經(jīng)傳道,不僅開創(chuàng)了一個著名的理學學派“湖湘學”,真正將湖南文教事業(yè)帶上了一個新臺階,而且促成了湖湘文化的實質(zhì)性的形成。
如果說,從宋代到近代之前這一千年,湖湘文化還處在成長、迭代和厚積的階段,那么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湖湘文化便以蓬勃之勢,開始在全國大放異彩,其最有力的明證便是近代以來湖湘英杰人物井噴式地涌現(xiàn)。
清末時,便有湖南地方官自豪地宣稱:“自咸豐以來,削平寇亂,名臣儒將,多出于湘?!毙梁ジ锩臼織钬棍胝f:“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無所重于天下,亦幾不知有所謂對于天下之責任。知有所謂對于天下之責任者,當自洪楊之難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也說:“清季以來,湖南人才輩出,功業(yè)之盛,舉世無出其右?!?/p>
林增平著 《中國近代史》
可以說,對于近代以來湖湘文化之大發(fā)展和湖湘人物之大噴發(fā)的現(xiàn)象,有所留心與評說的名人學者不在少數(shù),但較早地真正將其作為一個學術(shù)問題進行研究且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應該從林增平先生 開始。
林增平先生是著名近代史學者,江西萍鄉(xiāng)人,1947年畢業(yè)于中正大學歷史系。 自1953年起,任教于湖南師范學院(今湖南師范大學)歷史系。1980年任歷史系主任,升任教授。自此,先后擔任湖南師范學院副院長、院長。湖南師范學院改為湖南師范大學后,任校長。林增平先生在整個華中地區(qū)是與章開沅先生齊名的著名近代史學家。他敏銳地發(fā)現(xiàn),研究中國近代史,湖南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區(qū)位優(yōu)勢。 在1988年第3期的《歷史研究》上,林增平先生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近代湖湘文化試探》的文章,在全國率先開拓近代湖湘文化研究。
關(guān)于林增平先生這篇文章的影響,復旦大學張偉然教授在《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 一書中說:“由于林先生在湖南的崇高地位,加之適逢文化研究的熱潮,這篇文章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自該文發(fā)表以后,一時間關(guān)于湖湘文化的研究蔚為風氣。”
其實,林增平先生的文章之所以能引發(fā)湖湘文化研究的熱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明確提出了一個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學術(shù)問題。那就是:湖南從古代“碌碌無所輕重于天下”,到近代一躍而成為“功業(yè)之盛,舉世無出其右”的省份,原因何在?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稱之為“林增平之問”。 關(guān)于“林增平之問”的思考與探尋,不僅涉及近代湖南和中國的發(fā)展,事實上也關(guān)乎今日之現(xiàn)代化文明的建設。目前,有關(guān)湖湘文化和近代湖南研究的各類文章、專著,或多或少、或顯或隱、或直接或間接,都在觸及這一問題。就像“錢學森之問”一樣,正因為很難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這才更具有不斷探討和研究的空間與可能。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