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 2024-12-24 10:06:00
余紅
不覺,車已行駛在遷清公路,窗外豁然開闊,遠處巍巍黔山如一幅蒼茫的壁畫懸掛在空中,大氣磅礴中透著絲絲靈動與秀麗。奇山碧水在湘西,這次隨省文聯“三百工程”文藝家創(chuàng)作團走訪湘西,感受又不一樣。我們一早前往的是保靖縣碗米坡鎮(zhèn)沙灣村。一路穿行于“酉水百里畫廊”中,山還沒看夠,車已到達渡口。
下得車來,霞光披灑,薄霧籠罩,一條碧波蕩漾的河流徐徐映入眼簾,此河便是酉水河。我們順著梯級往泊船口走去,水濤微酣,魚蟲私語,那山那水那風光,不由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隊友們摸出手機不停地拍。風光在后面。陪同我們一起走訪的湘西州文聯主席向午平介紹,對岸就是當地人稱之為土家圣地的沙灣村。
船才泊岸,幾位身穿土家族傳統(tǒng)服飾的村民迎了上來,走在前面的是一位皮膚黝黑的老爹,隔老遠就在和我們招呼,還沒近前,已直直伸出雙手來和我們握手。老爹一邊前面引路,一邊介紹。沙灣村是個典型的土家寨子,背靠黔山,面朝酉水,是土家人朝圣之地,首八峒八部大王廟遺址就坐落在這里。沙灣在土家語中叫“拔普翁拉”,2019 年入列中國第五批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我們一路看去,村中至今都保留著不少外界難得一見的民風民情。村中老輩多以土家語交流,村民多著土家傳統(tǒng)服飾。我們在沙灣的“十二月神”廣場轉了幾圈后,穿過幽徑小路,隨老爹來到一處古色古香的庭院中。院內花木茂盛,魚戲池中。這里是老爹的家,也是沙灣村“最美農家”。
老爹笑得一臉神秘,前面帶路,要帶我們去看他的藏品。左側有一棟 近百多平方米的土家族民俗物品陳列館。這些陳列的藏品,大到一臺織布機,小到一 個取火鐮,每件藏品都向來客訴說著厚重的土家文化。"在土家原生態(tài)建筑博物館里,有土家族常用的生活物品、生產物品、涵蓋梯瑪神歌、土家語言等多個非遺項目。土家文化就是土家人的‘魂’?!?/p>
老爹說,現在參與文化傳承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州里開展美麗湘西建設,政府重視、老百姓也支持,這些年來,不僅吸引許多游客慕名前來,同時也為八部大王及土家族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文物佐證。
老爹話還沒說完,傳來一陣濃郁的土家歌聲,只見一位頭戴土家族帽子的大娘正在坪前用歌聲來歡迎我們。再看老爹手中已握著一對銅鈴,做足了架勢,霍霍幾下,便龍騰虎躍似的跳開了。一行人深受感染,省文聯副主席趙雙午首當其沖,帶領大家跟隨著老爹一起跳起了銅鈴舞。銅鈴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土家人節(jié)慶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時間載歌載舞好不熱鬧!
以為沙灣村就是世外桃源了,待我們坐車繞上白云村巖腳古寨時,才知什么叫云深不知處?下得車來,云山霧繞,巖腳古寨就像是掛在云端的村莊,時光仿佛在這里停留,已是寒冬,所見卻是滿目嫣紅。此地是保靖縣碗米坡鎮(zhèn)白云山村巖腳古寨,是中國土家族的發(fā)祥地。讓人過目不忘的青石崖就是黔山。黔山在中國土家族歷史上是土家子民 風雨兼程也要來朝拜的地方。其風景之絕在武陵山中首屈一指。
不覺我們已隨向吉明大哥穿越在一片古楓林中,這片楓林華蓋高懸,地上落滿了金黃透紅的楓葉,形狀很美,腳踩上去實在不忍。向大哥說這片楓林有三十六株,存活了三四千年,是土家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他動情地說這片古楓樹林,能夠讓他們觸到祖先的脈動和靈魂。向吉明是本土企業(yè)家,為巖腳古寨的發(fā)展出了不少力,有他解說,巖腳越發(fā)多了份神秘。
在林間臺階穿梭一陣后,我們來到一處木質結構的大坪前。這坪懸掛在空中似的,憑欄眺望,只覺“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痹倏瓷较碌纳碁炒寰拖褚活w閃閃發(fā)亮的珠寶,不由感慨億萬年前的地殼運動,造就了巖腳無與倫比的風水之美。
一時恍如畫中,云霧裊裊,楓葉點點,感覺自己快要渡劫成仙了,直到有人起勁喊“來一個,來一個。”轉身,只見一群村民圍了上來,這才醒過神來,哦哦,在人間。坪前一張長長的大桌上早已擺好文房四寶,書法家們不由激情飛揚,吟詩作賦,潑墨揮毫;攝影家們“長槍短炮”不停地抓拍,大家各顯神通,或圍爐煮茶或烤糍粑,加上嘹亮的山歌,瞬間掌聲、笑鬧聲差點沒把巖腳寨給抬起來。
還沒緩過神來,第二天早上我們已穿越在老司城。老司城遺址公園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靈溪鎮(zhèn),原名福石城,是國內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族古代司城遺址,環(huán)繞遺址的千年古樹,見證了老司城的滄桑歲月。立于“萬馬歸朝”的觀景臺時,一行人更是飄飄欲仙,靠在懸崖的護欄處往下俯瞰,猶如在魔毯上飛翔。一旁的彭司進說這地貌如雙鳳展翅,一翅武陵奇山,一翅酉水碧波。彭司進是湘西通也是宣傳湘西的網紅,他的解說趣味橫生。
我們也如騰云駕霧似的,轉眼到了雙鳳——中國土家第一村,位于湘西永順縣城西南九龍山巔。海拔七百多米,地貌呈雙鳳疊翅狀,翱翔于老司城西南山巔水濱之上而得名。據說李唐建村,至今兩千多年的歷史,全村近百戶人家均為土家族。黛瓦蓋頂的老民屋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內。這些民居建筑風格獨特,充滿了濃郁的民族特色。路邊蒼松翠柏,紅豆杉等珍稀保護樹木隨處可見,挺立云天的竹海,將整個山村掩映在萬紫千紅中。
往深里走,不時能遇見牽騾載物的,路邊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帳篷里圍爐烤火,我上前和他們聊了起來。每年臘月到正月,這里都會舉行盛大的土家年活動。在現場,游客們可以參與到祭祀活動、寫春聯、打糍粑、跳毛古斯舞、吃長龍宴等土家特色活動中來。
許是“世外桃源”的緣故,這個村的長壽老人很多。看到百歲老人在編竹筐也不稀奇,盡管臉頰堆滿了歲月的褶子,可他們干起活來依然精神抖擻。
時間有限,離開雙鳳村,我們趕到芙蓉鎮(zhèn)已是傍晚時分。行走在飛檐翹角的街道上,觀賞著大型的土家族歌舞晚會,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而讓芙蓉鎮(zhèn)走紅于世的,是古華老師寫的一部小說,后改編為《芙蓉鎮(zhèn)》的電影,可見藝術傳播的魅力。晚上的芙蓉鎮(zhèn)在燈光的襯托下更加夢幻。
回到現實已是清晨。車在前往古丈縣的路上。古丈縣位于湘西州中部,素有茶葉之鄉(xiāng)、林業(yè)之鄉(xiāng)的美稱??h內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一路看去,層層疊疊的茶園,就像置身綠色的海洋中。我們到達茶葉博物館時,已有人群在等候我們,走在前面的是一位穿著樸素的中年男子,他戴副眼鏡,一看就是實干家,風塵仆仆,褲腿上還沾了些泥草,原是剛從茶園基地過來。向主席介紹后,我們才得知這位笑容略帶憨厚的中年人是古丈縣的縣長陳建新。跟隨一旁的是龍三哥。
初見龍三哥時,就被他的氣勢給鎮(zhèn)住。人還沒到跟前,洪亮的聲音已到耳邊。他前面引路,邊給我們講述古丈毛尖的發(fā)展史,眉眼中透滿了湘西漢子特有的堅毅與果敢,說到興起處,連額頭都在閃閃發(fā)亮。他就是古丈縣默戎鎮(zhèn)牛角山村黨總支書記龍獻文,古丈毛尖的創(chuàng)始人。在家排行第三,村民都叫他龍三哥。
許是沾了地勢的靈氣,龍三哥走路呼嘯生風。陳縣長打趣說龍三哥是一身龍膽,一生擔當。加上龍三哥一身勇氣與智慧,用霸得蠻吃得苦的開拓精神,硬是帶領當地村民挖掘出古丈毛尖,走向了世界。
爽朗的笑聲中,龍三哥和趙主席聊開了,他說這些年多虧政府給予支持與助力,通過發(fā)展村集體經濟,把生態(tài)茶業(yè)和苗族文化旅游結合起來,使當地村民人均收入由以前不足千元增加到如今的上萬元。說起如今的生活,龍三哥一臉自豪:萬畝茶園,億元村,年年有分紅。
陳縣長說證明產業(yè)興村、文化活村、旅游富村、經濟強村的思路是對頭的。這些年,古丈縣一直在圍繞大山做文章,成立村辦企業(yè),實施茶葉開發(fā)、畜禽養(yǎng)殖、苗寨旅游項目。一片片茶園開發(fā)起來了。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有決心沒有干不成的事。在湘西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山水相依,每處風景都是自然與人文的結合,每片土地都訴說著動人的傳說。崔向君老師書寫的“古丈紅”一樣,湘西越來越紅。
余紅
2024年12月18日于長沙
作者簡介:余紅,青年作家,中國作協會員,湖南省小說學會副會長,湖南省文聯“三百工程”文藝家。著有長篇小說《黑煤》《鴻運》《琥珀城》《從未走遠》《我的青春有片?!罚恢卸唐≌f《百合株》《清除淤泥》《五顏六色》《七天之約》等。多篇散文詩歌發(fā)表文藝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迄今已在多家文學刊物與出版社發(fā)表作品。短篇小說《清除淤泥》榮獲2016年“中駿杯”《小說選刊》雙年獎讀者最佳印象獎;《百合株》獲湖南省第六屆毛澤東文學獎;長篇小說《我的青春有片?!窐s獲2019年第四屆海峽兩岸新媒體原創(chuàng)文學大賽銀獎。
責編:樊汝琴
一審:樊汝琴
二審:甄榮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