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⑤丨在魅力青海,品高原美食的獨特韻味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4-12-20 19:47:21

青海日報記者 王煜鵬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廖慧文

青海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地,中華民族精神的展現(xiàn)地。

巍巍昆侖“萬山之宗”,三江之水從這里發(fā)源,千百年來的文明在這里沉淀。

作為令人向往的“詩與遠方”,在這片悠久歷史、文化燦爛的地方,一道道高原美食應運而生。無論是拉面、洋芋、老酸奶……這些大家熟知且日常離不開的美食,亦或是只有青海人知道的“老八盤”“背口袋”等地道美食,早已成為青海獨特的美食文化名片。

跨越千年的一碗面 一碗面開啟青海人一天。青海日報記者 王煜鵬 攝

“老板,來碗‘韭葉’,加面。”家住西寧市城西區(qū)的董先生,每天早上都要在樓下的青海拉面館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拉面,“一碗下肚,滿足。”

青海人吃面的習慣可以追溯到大約4000年前,一碗喇家遺址出土的面條,凝結了先民的生存智慧,同時,也將中國人吃面的歷史向前推了2000余年。

地道的拉面經(jīng)過“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道揉”的揉面和拉制,形成大寬、二寬、二柱、韭葉等八種粗細不均的拉面樣式,爽滑的面條搭配鮮嫩的牛肉,再加上醇厚的面湯、美味的辣椒油與蔬菜,最終達到“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特色。

“每次回家,都得來一碗”,即便到了飲食種類格外豐富的今天,青海拉面依舊是青海人心心念念的家鄉(xiāng)美食。

如今在青海,拉面已從最初的家庭式小作坊,發(fā)展到產(chǎn)業(yè)化、規(guī)模化的商業(yè)模式。目前,青海拉面不僅在全國337個城市擁有3.5萬余家拉面店,還走出了國門,在國外68個國家(地區(qū))落地生根。同時,“拉面經(jīng)濟”的電子商務化轉型為青海拉面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原大地的 “土味” 寶藏


炕洋芋。青海日報記者 王煜鵬 攝

隆冬時節(jié),高原大地一派靜謐,而海東市平安區(qū)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內(nèi)游人如織。街頭巷尾,剛出爐的特色美食帶著熱氣,香味撲鼻。

“老板,一份洋芋帶走。”在商戶程永花的小吃店里,只見她將表皮金黃酥脆的炕鍋洋芋盛在碗里,遞給客人,不忘叮囑一句“趁熱吃好吃”。

洋芋,也叫土豆,學名馬鈴薯。馬鈴薯是青海的主要農(nóng)作物之一。因適應性強,種植范圍較廣,青海的兩市六州均有種植,品種有青薯系列、高原系列等等。隨著國家實施馬鈴薯第四大主糧戰(zhàn)略,青海將馬鈴薯確定為重點發(fā)展的農(nóng)牧業(yè)特色優(yōu)勢產(chǎn)業(yè)之一,產(chǎn)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馬鈴薯作為青海珍寶,從田間地頭到餐桌,以其獨特的品質和風味,綻放著別樣的光彩。

香噴噴的烤洋芋出爐。青海日報記者 王煜鵬 攝

在青海,有一句打趣的俗語:早飯吃什么,炒土豆;午飯吃什么,焪土豆;晚飯吃什么,面條加土豆。所以,跟土豆有關的美食琳瑯滿目:焪洋芋、炕洋芋、炒洋芋、洋芋釀皮、洋芋包子、燒窯洋芋……青海人吃土豆,百吃不厭。

為了既保留洋芋的鄉(xiāng)土氣息,又力求風味新穎獨到,在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xiāng)劉李山村農(nóng)家樂七號小院后廚里,一顆顆洋芋,通過主廚李長林不斷探索,經(jīng)過精心炒、炸、煎、烤、燉、蒸、燴等程序,研發(fā)出79道菜品,形成了頗有特色和名氣的“河湟洋芋宴”。

“金蛋蛋、銀蛋蛋,不如我們的洋芋蛋蛋?!崩铋L林是劉李山村村民,在他眼里,“河湟洋芋宴”不僅是餐桌上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更是讓人們走進、了解和熱愛這片土地的“金名片”。

歲月沉淀 “老八盤”

說起青海老八盤,今年78歲的范增福津津樂道,“以前是青海河湟地區(qū)最為上乘的地方傳統(tǒng)宴席菜,用來招待尊貴的客人和至親好友,作為地方特色美食,值得品味?!?/p>

2016年,青海老八盤制作技藝被列入西寧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青海主題名宴。作為青海老八盤非遺傳承人,范增福二十歲起跟著父親學習廚藝,五十多年來,他積極發(fā)掘整理傳統(tǒng)菜譜,進行傳幫帶授藝培訓,傳承青海老八盤成為他一輩子的事業(yè)。

青海老八盤歷史悠久,類型豐富,有肉八盤、十三巧、海八盤、四平碗四個類型,常見的組合是八涼八熱。從食材的本土精選,到擺盤的精致呈現(xiàn),再到上菜順序的嚴格遵循,無不彰顯著河湟地區(qū)獨特的飲食與文化習俗。

范增福在準備食材。青海日報記者 王煜鵬 攝

“每一道菜更是寓意滿滿,涼菜全盤文化底蘊最深厚,以綠、紅、黃、白四色詮釋春夏秋冬,二十四片食材對應二十四節(jié)氣,寄望著一年的圓滿順遂;頭盤酸辣里脊取 “吉” 之諧音,祈愿吉祥如意;第二道雜燴(青海三饒)寓意天時地利人和,日月星辰;第三道為糊牛肉或羊肉,寓意喜氣洋洋、幸福安康;第四道帶把肘子,寓意勤勞致富、生活富裕;第五道釀米,寓意五谷豐登、生活甜蜜;第六道全雞,寓意展翅高飛、前程似錦;第七道袈裟牛肉,里面是肉,外面是黃色的蛋皮,形似和尚穿著袈裟而得名;第八道紅燒對魚,寓意成雙成對、年年有余、生活更上一層樓。最后還要上后四碗蒸菜或土火鍋,為這場美食盛宴完美收官。”范增福對每道菜的內(nèi)涵了然于心,講得頭頭是道。

近年來,范增福多次在國內(nèi)外烹飪比賽中展現(xiàn)獨特的青海味道,贏得各國食客的青睞與贊賞。在范老眼中,創(chuàng)新融合為青海傳統(tǒng)菜系注入活力,但堅守傳統(tǒng)味形才是 “老八盤” 魅力所在。

“這一道道老八盤菜肴,皆是珍貴的文化瑰寶,是我們必須用心守護傳承的寶貝?!?范老深情地說:“期望年輕一代廚師能接過接力棒,傳承青海菜系的技藝與內(nèi)涵。”

青?!袄习吮P”,正以其獨特魅力,從河湟大地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續(xù)寫著屬于它的美食傳奇。

責編:廖慧文

一審:廖慧文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