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湘韻 | 沙漠魚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4-12-11 08:10:07

文|胡宇

長沙往吐魯番的航班從河西走廊進入新疆。

時間是中午,晴空無云。從飛機舷窗往下看,滿目是灰褐色的深溝縱壑,寸草不生的荒山連綿無際。

飛機落地的吐魯番,是中國大陸海拔最低甚至低于海平面的盆地,也是荒山戈壁環(huán)繞的一個著名綠洲。

從機場出來的公路一側(cè)種植了密密的白楊,另一側(cè)是光光的戈壁,即使在有樹的地方,樹下也是光光的地面,草色是絕無的。很顯然,戈壁和沙漠才是這里的本來模樣,只有人類頑強精準打理的地方,才有些許樹的綠意,才有生命的生氣。

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吐魯番市平均年降雨量16毫米。首先,我對這個數(shù)據(jù)沒有感覺,對比了湖南的年平均降雨量是1400毫米左右之后,才有了直觀感受。況且吐魯番的雨基本上降不下來,因為還在半空就直接蒸發(fā)了。

一位工作人員幫我提了行李進酒店,并告訴我連續(xù)兩晚都將住在這里。

當晚喝了一點酒,是當?shù)靥禺a(chǎn)白糧液。見到老朋友高興,我乘興多喝了一杯,回到酒店后倒頭便睡。然而睡夢中一直在找水,卻怎么也找不到水,焦慮萬分,最后我渴醒了。

起床灌了一大杯水后,看時間是凌晨四點多,走到窗前,但見院子里暗影氤氳,近處的路燈下樹影婆娑。

白天,在吐魯番博物館看到了巨犀,我當時的確是被那巨大的怪獸震撼了。那個名叫“吐魯番美麗巨犀”的化石,長9米,高5米,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唯一完整的巨犀骨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完整的巨犀化石之一。巨犀生活在距今2400多萬年前的漸新世,活著時體重約30噸,是繼恐龍之后曾經(jīng)在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的哺乳類動物。

巨犀是食草性動物,這樣體重的巨犀,一天的食草量大約在500公斤。很顯然,它生活的地方必定是水草繁盛之地。由此可以推測,曾經(jīng)的新疆,曾經(jīng)的吐魯番這一塊,草木豐美更盛于今日江南。事實上考古學家也證實了這一點,更遠古的時候,億萬年前,此地甚至是海洋。只是時間和自然的力量太過強大,滄海桑田,現(xiàn)在已完全不能復(fù)認。

吐魯番三文魚養(yǎng)殖基地。周云峰 攝

第二天的餐桌上居然有一大盆三文魚刺身。

來新疆之前,我對這里的美食想象有烤羊肉串、大盤雞、烤全羊……唯獨沒有魚,更不會想到有魚刺身。

現(xiàn)在,白色瓷盤配著色澤鮮明、橙紅剔透的魚肉,擺在面前,不僅勾起了我強烈的食欲,更勾起了我強烈的好奇心,據(jù)說這是本地產(chǎn)的三文魚,沙漠里怎么還會有如此珍貴的魚類呢?坐在旁邊的陳主任說,這正是他所在兵團十二師221團的“異想天開”。

吐魯番盆地少雨,但周邊有天山雪水的來源。為了讓天山雪水能到達盆地并得到有效利用,這里的人們很早就發(fā)明了“坎兒井”——利用山體的自然坡度,將滲入地下的積雪融水,引出地表進行灌溉的偉大水利工程。我曾實地深入察看坎兒井,透過豎井幽深的光,看到地下暗渠涌流的冰涼雪水,深深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勇氣所折服,這也是吐魯番能成為綠洲的生命血液。

221團駐扎吐魯番,對口支援的湖南干部團隊,一直探尋如何發(fā)展新的產(chǎn)業(yè)。在得知天山雪水透明優(yōu)良,水質(zhì)環(huán)境適宜于虹鱒魚生活后,他們引入了投資商開展虹鱒魚的養(yǎng)殖。養(yǎng)殖場將坎兒井的水導入,經(jīng)漁業(yè)養(yǎng)殖后,通過沉淀、曝氣、生物凈化等方式,再將水導回坎兒井,在沒有增加用水指標的情況下,額外多了一個增收渠道,投產(chǎn)以來,成效不錯。在水貴如黃金的吐魯番,居然有此養(yǎng)魚創(chuàng)舉,確實是“異想天開”。

曾經(jīng)聽說在北美的死亡谷沙漠里,生活著一種魚,它憑借沙漠里僅有的一點水源生活,當?shù)乇硭珊詴r,它能在沙地里爬行,掘進濕潤地層,頑強地保持生命,此魚名為沙漠魚。

而我在干旱的吐魯番,竟然真實地看到了水中嬉戲的虹鱒魚,品嘗到了美食桌上的三文魚,這實在是未曾想到的奇跡。當我重新回看這片干旱的大地,想到的不再只是苦寒荒漠,而是廣袤無際的綠色農(nóng)田,樓宇林立的現(xiàn)代城市,自由游弋的沙漠魚……

責編:鄧正可

一審:曾衡林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