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遠方的雙向奔赴——探尋湘西與電影的不解之緣

  新湖南客戶端   2024-11-27 09:25:02

作者|袁卓熙

“王村到芙蓉鎮(zhèn),是中國電影打造的一個奇跡!”導演謝飛的一句話,道出了湘西在中國電影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揭示了這片土地與電影的深刻關系。從《芙蓉鎮(zhèn)》《湘女蕭蕭》到《那山那人那狗》,湘西的名字與中國電影緊密相連。

由湖南省電影局主辦,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宣傳部、中共永順縣委、永順縣人民政府、湖南華夏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二屆湖南民族電影展,于11月26日在湘西芙蓉鎮(zhèn)開幕,在當天舉辦的民族電影創(chuàng)作高峰對話活動中,著名電影人及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將湘西故事對中國電影的建構等論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11月26日,第二屆湖南民族電影展開幕。徐行 攝

湘西文化的獨特性:電影創(chuàng)作的根脈與靈魂

從巍峨的山峰到蜿蜒的溪流,從原始的森林到田園般的梯田,湘西的自然景觀展現出一種未經雕琢的原生態(tài)美感。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父子沿著蜿蜒的山路送信的畫面,成為敘事的核心場景。那條山路不僅聯(lián)結了湘西的村落與山川,也聯(lián)結著父與子、人與自然,每一步的行走,都仿佛是對湘西土地的探尋與感知。而山路上的風景隨著情節(jié)推進而展開,既是故事發(fā)展的空間載體,也蘊含著濃郁的山水意境,成為電影最能打動人心的部分之一。

山是湘西人的信仰,水是湘西文化的血脈。山與水之間,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和情感糾葛,深刻反映了湘西文化的復雜性。在電影《湘女蕭蕭》中,這種山水文化成為不可忽視的敘事背景和情感隱喻。蕭蕭所居住的吊腳樓旁,山峰環(huán)繞,溪流潺潺,仿佛映射出她身處的命運困局。影片通過湘西山水的厚重與靈動,講述了傳統(tǒng)與反抗、禁錮與自由之間的復雜張力。

作為少數民族風情的聚集地,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在湘西世代繁衍生息。各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為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為獨特的敘事資源和藝術元素。從苗族的苗鼓,到土家族的擺手舞,從侗族的大歌到極具儀式感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湘西文化的獨特性在電影人的妙筆之下,被鮮活地融入了影片之中。

在《湘女蕭蕭》中,湘西的婚俗與倫理觀念構成了敘事核心;而在《狃花女》中,苗族的節(jié)日與生活方式則被賦予了詩意化的影像表達。這些電影不僅捕捉了湘西的文化風貌,更通過影像傳遞出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豪感。

從自然景觀到民族傳統(tǒng),湘西的每一寸土地都蘊藏著無數能夠觸動人心的故事,展現出湘西文化的獨特性。這種深厚的文化土壤,為電影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動力和靈感,也使得湘西在中國民族電影的創(chuàng)作中占據著無可替代的核心地位,成為中國民族電影不可忽視的根脈所在。

湘西永順縣芙蓉鎮(zhèn)景區(qū)夜景。徐行 攝

湘西與電影:從文化符號到文旅名片

1987年,謝晉導演的電影《芙蓉鎮(zhèn)》如一陣清風,吹拂過中國電影的廣袤天地。影片改編自古華的長篇同名小說,通過細膩描繪個體命運與時代變遷的交織,展現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湘南芙蓉小鎮(zhèn)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百態(tài)。

這部電影的成功,不僅讓湘西成為中國電影的重要一部分,也為這片神秘的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憑借電影的傳播,湘西邁出了成為“文旅名片”的第一步。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初,湘西全州游客接待量尚不足10萬人,而到2023年,接待量已經達到了5786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了645億元。

這一過程中,瀟湘電影集團作為湖南電影產業(yè)的中堅力量,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芙蓉渡》拍攝地嘉禾縣的古村落振興,到《那山那人那狗》展示的綏寧縣苗族風情,再到《十八洞村》助力的紅色文化旅游,這些電影不僅豐富了湘西文化的敘事維度,也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引擎。

尤為突出的是,《那山那人那狗》拍攝地綏寧縣等地,借助電影的影響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資。電影的拍攝地被打造成了文化旅游的“新地標”,成為游客了解湘西文化、歷史與自然風光的重要目的地。

近日,瀟湘電影集團的新作《好工作!》再度將鏡頭對準湘西,以鮮活的故事講述三個性格迥異的年輕人一起建設度假村莊的鄉(xiāng)村創(chuàng)業(yè)之旅。另一部電影《新芙蓉鎮(zhèn)》,以新時代芙蓉鎮(zhèn)的旅游振興發(fā)展和鎮(zhèn)上的居民生活狀態(tài)為背景,圍繞愛情和名利、都市和鄉(xiāng)村的矛盾反差,講述芙蓉鎮(zhèn)年輕人在大城市陷入谷底和迷茫,回到故鄉(xiāng)投身短片創(chuàng)作的故事。

湘西模式:從影像表達到振興范本

電影與文旅的融合,不只是產業(yè)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以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為核心的價值重塑。湘西的實踐清晰詮釋了“電影+文旅”融合的獨特價值。電影賦予風景情感與敘事,讓游客在欣賞山水的同時,也感知到湘西的文化與故事。而文旅的繁榮,又為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素材和廣闊市場,形成了文化與產業(yè)的良性循環(huán),同時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qū)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范例。

近年來,瀟湘電影集團在推動電影與文旅融合方面積累了深厚的經驗。電影《長沙夜生活》聚焦現代長沙,以其鮮活的時代風貌和獨特的人文氣質,展現了這座城市的精神圖譜;《堡壘》通過湘潭革命歷史,喚醒觀眾對紅色基因的共鳴;而《新芙蓉鎮(zhèn)》則以湘西為背景,講述青年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勵志故事,將鄉(xiāng)村振興與個人成長的敘事巧妙結合。

此外,電影《她比煙花更燦爛》以瀏陽紅色文化為依托,致敬李貞將軍的傳奇人生;《八百礦工上井岡》在衡陽和寧鄉(xiāng)兩地取景,真實還原湖南工人運動的歷史;《出發(fā)》則通過毛主席的游學足跡,串聯(lián)起湖南多個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地點。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瀟湘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谷良說:“電影與文旅的深度融合,是文化與經濟的共生,是歷史與現代的對話,它不僅讓山水有了故事,也賦予了傳統(tǒng)文化新的生命力?!毕嫖鞯某晒κ且粋€開端,而這一模式的潛力,或許將在更廣闊的民族地區(qū)、在更多樣的文化語境中,繼續(xù)書寫下去。

責編:鄧正可

一審:鄧正可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