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江再紅VS程瀟:一生都那么幸福的鐘宜淳

  湖南文聯(lián)   2024-11-18 14:39:35

圖片

95歲花鼓戲泰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第一代“劉大媽”扮演者鐘宜淳走進湖南文聯(lián)宣講行風藝德。省企事業(yè)文聯(lián)副主席江再紅、省電影評論協(xié)會會員程瀟進行對談,共同探討本次宣講后他們的感想、感受。

圖片

鐘宜淳與江再紅合影

圖片

程瀟

對于此次宣講你有怎樣的看法

江再紅: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聆聽一場傳統(tǒng)文藝的宣講,無疑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有幸參加鐘宜淳老師的宣講,不僅讓聽著花鼓戲長大的我對花鼓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有了更深的認識,更讓我感受到了藝術傳承的力量與魅力。

程瀟: 95歲的花鼓戲泰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鐘宜淳奶奶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最高水平的講座——高年齡、高熱情、高質量、高態(tài)度。她那對藝術生活的無限熱愛與不懈追求感染著每一位文藝工作者。

鐘老師精神矍鑠,有種活到老學到老的赤誠。她首先就講此次來講座不想炒現(xiàn)飯,要講一些別開生面的有營養(yǎng)的東西。

宣講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江再紅: 宣講一開始,鐘宜淳老師便以她那溫婉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韻味的花鼓戲世界。她用親切的湖南話講述了自己與花鼓戲結緣的歷程,從最初的懵懂好奇,到后來的刻苦鉆研,再到如今的成就斐然,每一個階段都充滿了艱辛和不易。但正是這份對藝術的執(zhí)著與熱愛,讓她在花鼓戲的舞臺上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在宣講中,鐘老師不僅分享了她的藝術人生,還深入剖析了花鼓戲的藝術特色與表現(xiàn)手法。她指出,花鼓戲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不僅因為其獨特的唱腔與表演形式,更在于它深刻反映了人民群眾(工農(nóng)兵)的生活情感與價值觀念。每一出戲、每一個角色,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傳承的寶貴財富。

聽完宣講后,我深受啟發(fā)。鐘宜淳老師不僅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藝術家,更是一位充滿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傳承者。她的宣講不僅讓我對花鼓戲有了更深的認識與理解,更讓我感受到了藝術傳承的艱辛與偉大。

程瀟: 鐘老師亦莊亦諧地為我們講述崢嶸往事,她說“老人不講古,新人不知苦”。她把偶然學戲、送戲下鄉(xiāng)、戰(zhàn)場義演、大膽導戲等艱難歲月說給我們年輕人聽。她老人家是古道熱腸,心系群眾,創(chuàng)作“夸夫”戲皆是深入人民生活而來。我深感她見農(nóng)民也哭,見地主也哭,哭的不是階級立場而是人間疾苦,她把花鼓戲視作人民的藝術瑰寶,共產(chǎn)主義信仰一直在指引她成長。我們當代文藝工作者也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要僅僅坐在辦公室,要去調研,在實踐中領悟人民藝術,汲取創(chuàng)作源泉。她講到為毛主席演出時的幾次趣聞,不自覺就切換成了長沙話,我聽來更親切,說起半個世紀前的舊事,如數(shù)家珍,歷歷在目,就連當時穿的衣服顏色都記得一清二楚,這和她愛寫日記有關。

鐘老師為我們介紹了花鼓戲的藝術特色,一是深厚的群眾基礎,二是濃郁的生活氣息。她講起劉大娘與李谷一,講起《小姑賢》與《討學錢》,她在菜市場積累戲曲語言,培養(yǎng)花鼓戲傳人,還現(xiàn)場為我們進行了戲劇動作的演繹。談及花鼓戲,她的那種癡迷與熱愛在眼中閃爍著光芒。

鐘老師還分享了她的長壽秘訣,講了她退休后在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有了跨界體驗,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作品,還給我們帶了自己的“瘦金體”書法作為禮物送給提問者。

宣講最令你感動的事例是什么

江再紅: 最讓我感動的是,鐘老師在宣講中多次強調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她表示,作為老一輩藝術家,她有責任將花鼓戲這一傳統(tǒng)藝術發(fā)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愛它。同時,她也鼓勵我們年輕人要勇于擔當起傳承的重任,用我們的智慧與汗水,為花鼓戲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想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在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我們不能忘記那些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文化血脈的傳統(tǒng)藝術。它們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我們精神的寄托。只有當我們用心去聆聽、去感受、去傳承,這些文藝之花才能在新的時代里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非常感謝省文聯(lián)的這次宣講報告會,它不僅讓我收獲了知識,更讓我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與傳承的力量。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將這份感悟與收獲轉化為實際行動,為花鼓戲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傳統(tǒng)藝術,共同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程瀟: 鐘老師70多年堅持寫日記,筆耕不輟,到了近年來更是用打油詩歌寫日記,打油詩雖然隨意自由但要寫好也有門道,打油詩語言要通俗易懂,風格幽默活潑,要押韻要朗朗上口,這就天然和花鼓戲戲詞創(chuàng)作聯(lián)系在一塊,我們平時寫劇本,也要注重積累,在寫打油詩里就鍛煉了語感,積累了民風民俗知識。

作為戲劇評論工作者,我問她如何看待花鼓戲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怎么評價最近的花鼓新戲《火宮殿》?鐘老師表示該問題很重要,她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守舊派,她也很希望花鼓戲結合多媒體、融合新技術,大膽創(chuàng)新,吸引更多青年觀眾。但《火宮殿》還是在很多細節(jié)上要注意,要不斷打磨精進。

我非常有幸地得到了鐘老師的書法作品,我一看是毛主席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落款上寫著“花鼓藝癡九十五齡鐘宜淳”。

鐘宜淳老師一生都奉獻給了花鼓戲,她說她是“生活有陽光,路上有鮮花”的一生,希望百歲仍要出演百歲掛帥佘太君,這種精氣神,令人贊佩!

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湖南文聯(lián)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