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丨《日光之城》文學責編龍波:逐夢而行 抵達更遠的遠方(二)

  新湖南客戶端   2024-11-08 09:10:31

文 | 趙靜

記者: 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我從一開始懷著好奇的心態(tài),到后來被吸引著主動追劇,就是被故事和劇中的人物所打動,慢慢愛上《日光之城》的,你作為文學責編,和《日光之城》之間的情感是如何發(fā)生的?

龍波: 我也是慢慢喜歡上的。高原缺氧,走路要慢,說話要慢慢說,這里的人們總是很寬容,凡事不急慢慢來,于是慢慢地,你的心也慢慢變得很靜,靜下來,你才會有很多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

你會發(fā)現(xiàn)日光賦予高原上的人們不僅是黝黑的皮膚,茁壯生長的青稞,成片的牛羊,蒼翠的牧場;還賦予他們開闊的內(nèi)心世界和自洽的生活態(tài)度。當?shù)厝硕颊f,在拉薩很少有人得抑郁癥。我有點好奇,也去查了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曬太陽多,真的是能夠緩解抑郁情緒。這也是當下人們總是向往遠方、向往離太陽更近的地方的原因吧。

記者: 《日光之城》沒有宏大的敘事,故事如同我們身邊的發(fā)生,人物親切,就像是我們的街坊鄰居兄弟姐妹。你們是如何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還原西藏人民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

圖片

龍波: 從生活在日光之城中的人們身上找答案。和很多影視劇不同,我們沒有文學作品的基礎,所有的故事和串起故事的每一個人物的塑造都是從零開始。開始大家都很困惑,找不到方向。《日光之城》是總局重點指導、交給湖南廣電芒果TV執(zhí)行創(chuàng)制的項目,總局電視劇司的領導總是反復強調(diào), “你們要去尋找一顆青稞種子”。就是說,我們不能在北京、在長沙去琢磨這個事,必須要上高原,到真實的環(huán)境中去創(chuàng)作。必須要跟高原人成為朋友,融入到當?shù)厝说纳钪校趴赡軐懗鲈兜墓适?。讓西藏人看了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讓內(nèi)地人看了也能共情。所以,我們四上高原,去尋找、種植、培育這顆青稞種子!

記者: 尋找青稞種子的過程艱難嗎?

龍波: 難。這是一個民族邊疆題材,也是國家文化戰(zhàn)略部署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湖南廣電芒果TV是有青春基因的平臺,怎么把高政治站位、青春基因和市場需求做融合,既要有理想之光,又必須接地氣,不能喊口號。光是這些思考和討論,我們大概用了一年的時間來探索。最后,我們選擇從年輕人的視角去切入這個故事,希望它更有活力、生機和理想主義色彩。

記者: 尋找青稞種子的是怎樣的過程和體驗?

龍波: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日喀則地區(qū)采風的那次。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北坡就在日喀則地區(qū),日喀則市區(qū)海拔有4000米。那天,我們?nèi)ネ數(shù)氐囊患也┪镳^,路上,我們遇到一群排著隊伍放學回家的孩子。有個細節(jié)特別暖,隨行的一位朋友不知道自己的衣服掉了,孩子們趕緊幫他把衣服撿起來送還給他。他們看著我們的眼神很親近,絲毫沒有對陌生人、陌生世界的躲閃和害怕。當時有人拍下了這張照片,小男孩的目光如同西藏的藍天白云一樣清澈純凈。這種與生俱來的熱情和善良,這些烙印在血液里的特質,是那一方土地、那里的陽光賦予當?shù)厝颂赜械?,給我們后來創(chuàng)作人物帶來很大的啟發(fā)。

日喀則地區(qū)是中國的邊境城市,多個民族的文化交融、生活交集,形成了它豐富多元的人文景貌。第一次調(diào)研,我們?nèi)チ巳湛t市的桑珠孜區(qū)江洛康薩社區(qū)。在社區(qū)里,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博物展覽室,擺放的都是當?shù)鼐用窦矣玫母鞣N舊物,爐子、碗,弓箭、馬鞍,還有一些飾品,藏戲的道具、面具、服裝和一些老照片、文字資料等,一間小小的博物室,就是當?shù)鼐用竦钠矫裆钍贰?/span>

社區(qū)里有一個共享廚房、餐廳,大概七、八十平方米。這是社區(qū)給當?shù)鼐用窆彩褂脜^(qū)。當家里來了很多客人,自家的廚房和餐廳不夠用,他們就會帶著客人來共享廚房和餐廳一起做飯。鍋碗瓢盆、桌椅板凳一應俱全。主人家只需自備材料。用完餐后再收拾干凈,留待下一戶人家使用。這種共享、包容、存史、惜福、感恩的大院生活方式給我們很大的啟發(fā)和創(chuàng)作靈感。我們就是這樣一路撿拾起許多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碎片,平行移植進了劇中八廓街的嘎吉大院兒。

記者: 怎么讓 “城”里的每一個人血肉豐滿,讓西藏和內(nèi)地的觀眾都能感同身受?

龍波: 共性與特性。創(chuàng)作初期,我們就討論了這兩者之間的循序和關系。先找人的共性,在此基礎上去找西藏的特性。創(chuàng)業(yè)青年索朗和都市高管達珍、在藏干部八廓街社區(qū)書記許少杰和甜茶館主理人美麗的曲宗、實習醫(yī)生扎西和援藏的外科醫(yī)生、一心想考飛行員的牧區(qū)姑娘格桑和馬術運動員哥哥久美,所有的角色都有原型,為了還原真實,我們幾乎貼身采訪進行觀察,讓每一個角色都能代表一類人群。每個人物起起伏伏的選擇和命運,既帶有強烈的西藏的地域色彩,又能與內(nèi)地的年輕觀眾共情,日光之下,原來我們都曾遇到。

記者: 作為文學責編,你代表的是出品方的訴求,和編劇老師在這座“城”里如何分工?

龍波: 公司的文學責編團隊有三個人,制片人團隊的王寧、劉健和文學部的我。

王寧是90后,劉健是80后,我是70后,我們雖然處于不同的年齡階段,但對于文學責編的職責,我們都有共同的認識。大家都覺得發(fā)掘編劇的長板,尊重他內(nèi)心的創(chuàng)作想法,調(diào)動他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護好編劇的創(chuàng)作沖動,項目才有可能往下走。所以,我們的溝通主要在前期,盡量把視角、故事走向、人物設定等底層邏輯先聊清楚,然后再動筆。

圖片

記者: 劇中的年輕人的追夢,是否是現(xiàn)實中你們追夢的投射?

龍波: 索朗為尋找崗巴羊,執(zhí)意走出舒適區(qū)的探索過程,也是我們堅持做這部劇,決心跳出舒適區(qū)的挑戰(zhàn)過程。面對一個全新的命題,我們沒有任何的文學參照,沒有任何的捷徑可以走,沒有任何的巧勁可以使。所以,我特別欣賞索朗,目標清晰,堅定、倔強有韌性,是全劇的靈魂,給了我們追逐夢想的勇氣。

湖湘文化的精髓“心憂天下,敢為人先 ”,而創(chuàng)新、霸蠻也是我們湖南廣電人的基因烙印。芒果TV、湖南衛(wèi)視是眾多年輕人喜愛的平臺,年輕人是這個社會進步進化過程中勇敢破局的關鍵,做這個事我們的平臺一直很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