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大熊貓的生存秘籍

  中國綠色時報   2024-10-24 09:03:58

從目前的化石證據(jù)看,最早的大熊貓出現(xiàn)在大約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我國云南地區(qū)——祿豐始熊貓。始熊貓長有一對鋒利的犬齒,上頜的最后一對前臼齒和下頜的第一對臼齒十分尖銳,閉合時能起到撕裂食物的作用。這樣鋒利的牙齒可以用來將肉食咬成小塊。這些特征可以看出它們是一種肉食性或偏肉食性的雜食動物。

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

至于說大熊貓的食譜為何從以肉為主,變成了幾乎純素食,目前科學(xué)界還沒有確定的答案。最新的主流觀點認(rèn)為:大約在400萬年前的上新世時期,由于全球氣候不斷變冷,大面積的森林被草地取代。大熊貓那類似人類的跖行性(用腳掌走路)的行走方式在開闊地上很難追上獵物,進(jìn)食重點開始轉(zhuǎn)向植物。它們的身體也發(fā)生了一些適應(yīng)性改變,例如臼齒變得更加寬大、品嘗鮮肉的基因逐漸喪失等。

在此后的幾百萬年中,由于地球進(jìn)入冰河時期以及人類發(fā)展對地球資源的占據(jù),大熊貓的食性發(fā)生了第二次改變,從食用各種植物到幾乎只吃竹子。它們的身體也隨著這種食性的轉(zhuǎn)變再次發(fā)生了適應(yīng)性改變。研究發(fā)現(xiàn),大熊貓體內(nèi)擁有16個用來品嘗苦味的味覺基因,這使得他們對苦味異常敏感,可以輕易品嘗出食物的苦澀程度。大熊貓對苦味很敏感,這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選擇竹子。因為很多植物會在自然選擇中產(chǎn)生毒素,而毒素通常是苦澀的。

吃竹子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抓握?,F(xiàn)代大熊貓的“手”上都長有由籽骨變長而成,和骨骼、肌肉相連的“偽拇指”。大熊貓用這個“指頭”和5個指頭相互配合,可以靈巧地抓住竹竿。有學(xué)者推測,大熊貓的“偽拇指”是身體隨著它們吃竹子的行為演化出來的,并在漫長時間里趨于完善。

竹子的營養(yǎng)很有限,大熊貓必須不斷地吃來滿足身體的需要,這往往需要大范圍地覓食活動,而大熊貓卻采用了“少動”的策略來減少能量的消耗。大熊貓通常會選擇沿著坡度平緩的竹林緩慢移動,走累了就停下來歇一會兒,先吃點東西再上路。通常情況下,大熊貓每天的平均移動距離只有300—500米。

事實證明,大熊貓的這些改變是非常必要的。跟它們同時期的很多大型動物,例如劍齒虎、劍齒象、巨貘等都因為無法及時作出改變而滅絕。(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責(zé)編:陳龍

一審:陳龍

二審:喻志科

三審:熊佳斌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