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米 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2024-09-25 23:01:38
熱血鑄就傳奇,緬懷不朽英雄。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黃公略烈士,便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星。
2024年9月,經黨中央批準,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江西省委省政府將于25日在江西省吉安市舉辦黃公略烈士遺骸安葬儀式 。
這一場莊嚴的奠念,在烈士紀念日來臨之際,更具深刻意義。
湘籍烈士,
為何安葬于江西?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黃公略烈士的傳奇經歷和犧牲背景。
黃公略,湖南湘鄉(xiāng)人,著名的紅軍將領、軍事家。曾于黃埔軍官學校學習,畢業(yè)后參加北伐戰(zhàn)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領導平江起義,曾任紅五軍副軍長、紅三軍軍長,在中央革命根據地三次反“圍剿”中屢建戰(zhàn)功。
1931年9月15日, 黃公略在江西吉安市青原區(qū)東固畬族鄉(xiāng)六渡坳指揮部隊轉移時遭敵機襲擊壯烈犧牲,時年33歲。
黃公略的忠骨,因當時戰(zhàn)事緊張,起初安葬在黃陂背田村西北的山上。后遵照黃公略遺囑:“就把我埋在東固,我喜歡這里的山和水!” 故遷往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東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黃公略被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并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0世紀60年代, 黨和政府以及軍隊有關單位曾組織力量尋找黃公略烈士遺骸。1964年,時任內務部長謝覺哉,親自寫信給當年黃公略的警衛(wèi)員高書官,要他去江西尋找黃公略的遺骨。
然而此時對于黃公略的遺骨去向已出現多種說法,成為一個謎題。有的說,黃公略的遺體從黃陂背田村遷來東固的當天夜里,地下黨的同志為使日后不被敵發(fā)覺而掘墓,即轉移到別的山上去了;有的說是中央紅軍長征后,東固的群眾怕敵人來了毀黃公略的墓,把他的遺骨轉移了;有的說,當時埋葬時就是個謎,那天晚上一共挖了14個墓地以偽裝,只有其中壓著一塊大麻石的墓是真的……
根據群眾提供的各種線索,高書官等人組織人力,在山上、在河邊挖了20多天,但未能找到墓址。
近年來,為深入弘揚英烈精神、慰藉烈士親屬、彰顯國家尊崇,退役軍人事務部組建以來,積極推進烈士遺骸搜尋發(fā)掘鑒定工作。
2021年9月, 退役軍人事務部啟動黃公略烈士遺骸搜尋發(fā)掘工作,結合史料線索,經過多方努力,2022年8月 ,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東固畬族鄉(xiāng)發(fā)掘疑似骨骸,后經DNA技術鑒定比對和專家論證,確定為黃公略烈士遺骸。
根據現行《烈士安葬辦法》的第三條規(guī)定,“烈士可以在犧牲地、生前戶籍所在地、遺屬戶籍所在地或者生前工作單位所在地安葬。”
黃公略遺骸安葬于江西,這片他曾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土地,既是遺屬的意愿,也是對他功績的最好紀念。?
毛澤東三次賦詩黃公略,
稱贊他為“飛將軍”。
第一次贊其智慧超群。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1930年6月,毛澤東率紅軍第1軍團由汀州出發(fā),進逼南昌的進軍途中,寫下《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高度贊揚了黃公略在贛水地區(qū)領導的革命斗爭,凸顯了他在革命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當時,黃公略率領紅三軍在贛西南的廣大地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將原來零星的紅色割據區(qū)域發(fā)展成為有統(tǒng)一領導、 連成一片的大塊紅色革命根據地,為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壯大做出了卓越貢獻。
第二次贊其赤膽忠心。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p>
此詞成于1931年3、4月間,當時,正是打破了第一次反圍剿,又面臨更多敵軍的第二次反圍剿之際。雖未直接提及黃公略的名字,但此時期黃公略依然在為革命事業(yè)浴血奮戰(zhàn),他的功績與這首詩所描繪的宏大革命場景緊密相連。
第三次贊其神勇無畏。
“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p>
第二次反“圍剿”的中洞之戰(zhàn),黃公略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將阻擊戰(zhàn)變?yōu)榉鼡魬?zhàn),率領紅三軍從隱蔽的山中居高臨下突然殺出,如猛虎顯威,直沖公秉藩師部,當時敵人口中驚呼:“紅軍從天而降了!”一萬余人瞬間沒了戰(zhàn)心,被迅速分割包圍,潰不成軍,給在白云山指揮的毛澤東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詞中將黃公略比作“飛將軍”,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他在戰(zhàn)場上的神勇表現,展現出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
黃公略的一生短暫而輝煌。毛澤東的三次頌詩,是對黃公略個人功績和品質的高度肯定,更為這位英雄人物增添了不朽的傳奇色彩。
芳草之地,湘贛情深。
談及黃公略將軍,不得不提他的故鄉(xiāng)——湖南。
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湖南 ,這片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自古以來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
從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到辛亥革命的先驅黃興、宋教仁,再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一大批革命家、軍事家,湖南人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構成了湖南深厚的歷史底蘊,也為獨特的革命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
湖湘精神,作為一種地域性的文化精髓,強調“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以及“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奮斗意志。
黃公略深受這樣的文化氛圍熏陶,帶著三湘兒女的豪情壯志,走出湖南,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黃公略故居
江西 ,從歷史的深處走來,革命精神亮如火炬,堅韌與信念在此扎根。
從歷史地位來看 ,江西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搖籃,是中央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星星之火在井岡山點燃,共和國的襁褓歲月在瑞金度過,還有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重大革命事件曾在此發(fā)生。在江西,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多個革命根據地,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公略烈士的革命生涯與江西的革命歷史有著深厚的淵源。這里的山山水水承載著他的熱血與理想,這里的精神土地留下了他戰(zhàn)斗的足跡。
從更宏觀的角度而言 ,作為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標,江西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弱小走向強大,從艱難困苦走向輝煌勝利的奮斗歷程。所以,其象征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地域范疇,更是代表著中國革命的精神高地。
因此,在江西舉辦黃公略烈士的遺骸安葬儀式,已然更好地將烈士精神與中國革命的偉大傳統(tǒng)相結合 ,激勵后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湖南與江西,這兩片紅色熱土,在革命歷史上的密切聯(lián)系, 源于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目標。
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 ,湖南的革命力量為江西的革命根據地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和物資,江西的革命經驗也為湖南的革命斗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在艱苦的反“圍剿”戰(zhàn)爭中,湘贛紅軍緊密配合,共同抗擊敵人,展現出了頑強的戰(zhàn)斗力和高度的團結精神。
那個血與火的年代 ,黃公略等湘籍烈士在江西的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他們與江西的革命戰(zhàn)士們一起,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不畏強敵,頑強拼搏。
紅色精神,薪火相傳,這是一段永不磨滅的歷史,也是一份兩地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
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那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革命遺址,成為了后人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構成了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湘贛并肩,共赴新程。如今,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緬懷黃公略等烈士的豐功偉績,心中充滿了感慨和敬意。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什么是忠誠、什么是擔當、什么是奉獻,并不斷激勵著湘贛兩地人民奮勇前行。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