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杰 2024-09-14 18:02:25
文/張宏杰
三十而立,學做圣人
當初剛剛到北京的曾國藩不光是見識狹窄、觀念鄙俗,性格上還有很多缺點。
第一個是浮躁、坐不住。 “像風一樣自由”,曾國藩在青年時是一個非常愛交朋友、非常愛串門、非常愛聊天、非常愛開玩笑的人。
翰林官員是非常清閑的,通常一個月只需要初一、十五上兩天班,點個卯,其他時間都可以自由支配。在翰林院工作的開頭四十天,除了寫了幾封家信和一篇文章外,什么正事都沒做,每天就是串門聊天飲酒下棋。翻開曾國藩日記,我們會看到他責備自己“宴起”“無恒”“太愛出門”的記載到處都是:
無事出門,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心浮不能讀書……
自究所病只是好動不好靜。
晏起,則一無所作,又虛度一日,浩嘆而已。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他的第二個毛病是為人傲慢,修養(yǎng)不好。 曾國藩是同學中唯一的進士,又點了翰林,因此難免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到了北京之后,曾國藩交了很多朋友。他的兩個最好的朋友都說他身上最大的毛病是傲慢。陳源兗說他“無處不著怠慢之氣”,人家跟你交往,第一感覺是你這個人很傲,而且“自是”,也就是說什么事都認為自己對,聽不進不同意見。另一位畏友邵懿辰則說曾國藩“慢,謂交友不能久而敬也”,說他剛剛與人認識的時候,還顯得很謙遜,但是與人交往時間久了,就不自覺地露出傲慢的本色。
第三個毛病是“虛偽”。 當然這種“虛偽”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惡,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樣,在社交場合容易順情說好話,發(fā)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贊美,而且還喜歡夸夸其談,不懂裝懂。邵懿辰有一次對曾國藩說,你的缺點,除了“自是”外,還有一條,就是“偽”,“謂對人能作幾副面孔也”。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這個毛病確實很嚴重,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初四日,有一個叫黎吉云的朋友來拜訪他,拿了一沓剛寫的詩,請曾國藩點評,曾國藩感覺這詩寫得不怎么樣,但是一開口,卻言不由衷地夸獎起來。說著說著又開始顯示自己在詩學方面的素養(yǎng),說了一些故作高深的話。把黎吉云送走之后,曾國藩反思剛才自己的言談舉止,感覺臉上有點兒發(fā)燒。
所以年輕時的曾國藩在很多方面是很平庸的,不僅是智商平庸,在性格修養(yǎng)方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見的缺點和毛病。
京師乃人文薈萃之地,曾國藩在這里眼界大開。到了翰林院,曾國藩如饑似渴地開始讀書,認真研究理學經典。年譜記載,道光二十一年(1841)曾國藩拜訪大儒唐鑒,請教讀書學習之法。通過讀書與交友,曾國藩的視野和見識與以前大不相同。到了北京,他才知道學問的門徑,也才知道原來范仲淹、韓琦那樣的大政治家和司馬遷、韓愈那樣的大文學家也不是高不可及。
三十歲這一年,在曾國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決定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學做圣人”之志。 “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也就是說,或者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或者做一個圣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脫胎換骨的開始:寫日記
曾國藩學做圣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寫日記”。
曾國藩的早期日記記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個是不連貫,不能一直堅持?,F(xiàn)存的曾國藩最早的日記,連續(xù)記了將近一年。第二個問題是把日記記成流水賬,經常一整天的事就記成一句。第三個問題是在日記中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唐鑒和倭仁告訴他,日記不是這個寫法。記日記最主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 唐鑒還推薦他向倭仁學習寫日記之法:首先,日記要用恭楷來寫,因為這樣反映一種誠敬的心態(tài)。日記中規(guī)定的,就一定要做到。其次,日記的作用是“研幾”,就是通過每一個細節(jié)來改變自己,而不是在細節(jié)上輕輕滑過去。
曾國藩于是就效仿倭仁,從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開始用恭楷寫日記,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都細細地過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對、哪句話說得不對,“痛自警醒”,記載下來,深刻反省。
他也通過這種方式,對自己的性格、脾氣進行反省。對于自己最愛犯的“言不由衷”“虛偽”“浮夸”的毛病,他在日記中也是高度警惕。所以每次與人聊天后,他都要在日記中寫下聊了哪些內容,一犯“虛偽”之病就自我痛責,決不輕輕放過。
曾國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以后的日記,跟今人寫微博很像。日記不長,一天大概是一二百字,關鍵是寫完之后,他會按倭仁的建議,送給朋友們傳閱。
曾國藩為什么把日記給朋友看呢?因為外力遠遠大于內力。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皫熡褗A持”,曾國藩把日記給朋友們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為坦誠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讓大家一起監(jiān)督,這樣他就不好意思偷懶了。
曾國藩把這個習慣堅持了一生。 后來離開北京,在外帶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記定期抄寫,送回老家,給兄弟子侄們看。一是為他們做一個榜樣,再一個是讓他們監(jiān)督自己。 就這樣,通過寫日記這種方式,曾國藩的氣質、習慣一天天地發(fā)生著變化。
一個人想改變自己多年形成的行為習慣確實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們在讀《曾國藩日記》時,會發(fā)現(xiàn)大量他自我掙扎的例子。經過不斷的失敗,曾國藩領悟到,去除這些性格深處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項單純的嗜好,或者割去一個良性腫瘤那么簡單。“學做圣人”是終生的事業(yè)。在修身起始階段,重要的是猛,而在進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韌。 曾國藩一生不斷強調恒之重要性,他說:“有恒為做圣之基?!?/p>
六十二歲時已經功成名就的他,在日記中的自責自省,和他三十歲立志做圣人的時候仍然一模一樣。這就叫作“幾十年如一日”。他用三十天戒了煙,然后用三十年,來戒掉其他更難戒的毛病。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復磨煉中,曾國藩的氣質、性格漸漸發(fā)生變化。 他做事越來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來越寬厚、周到、真誠,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質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
來源:《領導文萃》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