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紅 2024-09-06 17:44:24
如果沒有100年前那次以命相搏的振臂一呼,見證長沙根和脈的古城墻就蕩然無存了;如果沒有古城墻的存在,長沙三千年歷史,很多方面便只是一種傳說;慶幸的是,長沙還有一個這樣的所在,在那里,閃爍著這座城市的歷史之光,烙下了這座城市的精神之影——
天心閣
文/胡建紅
時下的長沙,雖然已經(jīng)進入秋季,但熱浪還是一陣又一陣地襲來。像長沙的天氣一樣,人們對這座千古名城的關注,一直保持著熱度;別具風韻的長沙,總有一束束光,吸引世人的注目和向往。在這些光束中,有一束光來自古城東南的天心閣。
最近,天心閣頻頻名列長沙熱搜榜,大家在搜什么?搜古閣的前世,這里是長沙的第一個市民公園,今年恰逢天心閣開辟為市民公園整整100年;搜名樓的今生,這里正在建設全省首個光影公園,不久便向市民開放,千年之前的觀星之所,將在這里呈現(xiàn)手可摘星辰的現(xiàn)實場景,長沙人將切身感受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美妙和浪漫;搜閣上的血脈,千古名閣,只是長沙一角,但正是這塊方寸之地,浸透了這座古城的喜與悲、笑與淚、血與火。
長沙三千年,都在光影里。作為長沙現(xiàn)存的唯一古城墻遺址,登臨天心閣更深層的意義,是探尋千年古城的根和脈,觸摸現(xiàn)代星城的靈與魂……
第一章 閣上九霄迎日月 城留一角看江山
100年前的初夏時節(jié),一場又一場梅雨,將長沙澆了個透,整個城市彌漫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彼時的長沙,正在干著一件史無前例的大事:修筑長沙首條環(huán)城公路。
修環(huán)城公路,是三度主政湖南的譚延闿實施“新政”力推的大事。1912年,時任湖南都督的譚延闿,上任伊始,便下定決心,要拆除長沙舊城墻,修筑環(huán)城公路。但因當時軍閥混戰(zhàn),政局動蕩,這個計劃沒有實施。到1917年,再度督湘的譚延闿還是心心念念他的夢想,將修環(huán)城公路正式納入長沙市政建設的議事日程。1917年1月,譚延闿下令設立長沙商埠馬路工程處,并擬定了《長沙北關外商埠馬路工程計劃書》,但動蕩不安的時局,讓這個規(guī)劃成了一紙空文。1920年7月,譚延闿第三次主政湖南,他又重新開始拾掇謀劃已久的大業(yè)。這年8月,他下令設立長沙市政廳,“統(tǒng)轄全市執(zhí)行市政之權”。隨即發(fā)布了《長沙籌備市政說明書》和《長沙市政計劃書》。將鏟平城墻列為長沙市政工程的第一件要事:“長沙市政工程,第一莫如鏟平城垣,并修筑環(huán)城馬路,以除障礙,而得交通……”到1923年,長沙市政公所下設的馬路工程處成立,環(huán)城馬路的修筑工程進入實質(zhì)性實施階段?!安饓π蘼窋U城”,成為當時響徹全城的口號,聲勢之浩大,推進之迅猛,前所未有。路之所向,逢房拆房,遇墻推墻,堪稱近代以來長沙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舊城拆除改造行動。
這個大動作,將長沙變成了一個大工地。隨著梅雨的消退,修路的師傅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了修路的工地上。挑砂的、和泥的、打夯的……勞動者的號子,伴隨著暑氣的升騰,響徹這座古城的上空。原本守護著城民安寧的古城墻,一節(jié)又一節(jié),一段又一段,在原地轟然倒塌,現(xiàn)場躥起了一片撲鼻而來的灰塵……
這時,一中年男子實在坐不住了。眼瞅著滲透長沙血脈的13個城門口,一個個悄無聲息地消失,他有一種這座古城的靈與魂正在灰飛煙滅的感覺。到1924年,長沙古城因為修路行動,已經(jīng)只剩下最后一段古城墻了!
不行,再不行動就來不及了!這位中年漢子從檀木箱子中拿出壓箱底的黑色長衫,穿戴整齊后,順手從家中堂屋八仙桌上的青花瓷瓶中倒?jié)M一茶杯酒,一飲而盡之后,他向著最后那段古城墻奔去。這位平時斯斯文文的漢子,這次真是豁出去了,他來到城墻垛口上,面向現(xiàn)場的施工隊伍振臂宣言:我要睡在城墻上,與城墻共存亡,你們要拆,就將我埋在城墻里!
因為這漢子的以命相搏,當局最終決定修改環(huán)城馬路規(guī)劃,將原擬拆除古城墻的路段改為繞城墻而過?!伴w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遍L沙終于留下了古城墻的一角。
第二章 天心哪得人窺見 地骨應同岳構成
這一角的所在,名為天心閣,這是一個境界遼闊的名字——“天高地迥,心曠神怡。”
這一搏的漢子,名叫曹典球,這是一種城市精神的傳承——“眼觀天心,腳踩地骨。”
曹典球為何方神圣?那堵墻關他什么事,何至于舍命相護?
曹先生是從長沙縣黃花鎮(zhèn)(出生地當時叫萬壽都曹家坪)走出來的奇才。他的經(jīng)歷很奇特,出生于1877年的曹典球,一生經(jīng)歷清末、民國、新中國三個階段。在民國時期,他雖然一直無黨無派,但在政界左右逢源、風生水起,任過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當過湖南省教育廳廳長,1934 年至 1935 年,還代理過湖南省政府主席一職。他的產(chǎn)業(yè)之路,更是創(chuàng)造了當時的奇跡。1895年,時年18歲的曹典球,通過長沙縣、府、院三場應試,與楊昌濟、徐特立為同科秀才。雖是科舉出身,但絲毫沒有迂腐之氣。1912年,曹典球襄辦湖南官礦局,創(chuàng)辦了黑鉛冶煉廠,率先形成了開采冶煉產(chǎn)業(yè)鏈。1914年,他擔任漢陽造紙廠廠長,一改傳統(tǒng)經(jīng)營方式,率先引進美國造紙機器,并聘請美國工程師,當時被譽為“官營紙廠之最大者,亦中國造紙廠之翹楚也”。1916年8月,譚延闿任命曹典球為湖南造幣廠廠長,不久他又集資開辦一家煉銻廠。在三湘工商界,曹典球是那個年代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在教育界,曹典球也留下了濃重的一筆。1922年,曹典球用自己多年積蓄創(chuàng)辦文藝書院,后來又創(chuàng)辦文藝中學,長沙和平解放后,曹典球?qū)⑽乃囍袑W無償獻給國家。長沙的文藝路就是因為紀念文藝中學而得名。后來,文藝中學與另外幾所學校合并,組建湖南工業(yè)技術學校,并發(fā)展成為長沙有色金屬??茖W校(現(xiàn)已并入中南大學)。
讓曹典球名留青史的,其實不是他的縱橫政界,不是他的教育義舉,也不是他的產(chǎn)業(yè)傳奇,而是他的護墻壯舉。長沙當時修環(huán)城公路,曹典球擔任一重要的職位:長沙市政公所總理。這個位置其實就是直接負責管理和執(zhí)行環(huán)城公路建設的,他的工作方式應該就是“上有所令,下必行動”。精于實業(yè)的曹典球,也應該深知開埠通商、修路拓城對于城市發(fā)展的長遠意義。所以,對于修筑長沙首條環(huán)城公路這樣的大手筆,他是積極支持和盡力推動的。但當修馬路與毀城墻兩個砝碼放在同一個天平上時,生于斯、長于斯的曹典球,心理的平衡慢慢傾斜了,他無法再向前邁開修馬路而毀古城的步伐。在多方奔走、勸說無效的情況下,這位性格溫和而內(nèi)心堅定的47歲中年漢子,終于忍不住了,由聽令者變成了抗令者,毅然決然使出了誓與城墻共存亡這一招。
這一招,終于留住了一堵墻。當年8月,這里被辟為市民公園,這是長沙市的第一個市民公園。1932年,這里又建立了長沙首個兒童健康公園,時任長沙市市長的何元文,還特意寫了一副既有童趣、又有深意的長聯(lián):“何云童子無知,但看攘往熙來,盡是天真活潑;須識后生可畏,等待名成業(yè)就,毋忘園里嬉游。”
新中國成立后,已過古稀之年的曹老先生,有次登臨天心閣看菊花展,看著眼前的人流如潮、笑聲陣陣,遙想當年自己的挺身而出、孤身奮戰(zhàn),不由百感交集、老淚橫流。感慨系之,他當即賦詩一首:“高閣何由得此名,清初明代尚紛爭。天心哪得人窺見,地骨應同岳構成。新植黃花無瘦損,分流碧浪示和平。忍思少壯登臨日,狂笑翻催老淚橫?!?/span>
1959年6月27日,當時擔任省政協(xié)常委、省文史館副館長的曹典球,突然接到邀請,去蓉園參加一個晚宴。就是這個邀請,讓曹老更加明白了當年的舍命付出,是多么值得。當晚,進入蓉園后,他萬萬沒想到,點名要他參加晚餐的,竟然是毛澤東主席。當時一起用餐的還有程潛、唐生智、周世釗等湖南各界名士,82歲的曹典球是受邀客人中最年長者,毛澤東特意請他坐到自己身邊。席間,毛澤東特別提到曹老保護天心閣古城墻的壯舉:“聽說在1924年,是籽谷(曹典球字)老先生的一股霸蠻的韌勁,才保留了長沙的部分古城墻和天心閣,這種精神難能可貴呀!”毛澤東說到此,向典球老先生豎起了大拇指,在座各位紛紛向曹老投來敬佩的眼光。
天心閣的古城墻可以做證,霸得蠻的韌勁,一直深植在長沙人的精神血脈之中!
第三章 故城自有千秋意 峻節(jié)能牽萬古情
為什么長沙其他地方的古城墻沒有人舍命護衛(wèi),而獨獨天心閣這一段251米長、13.4米高、6.1米寬的古城墻,能夠歷經(jīng)風雨而依然巍然矗立于大城之南呢?這無疑與天心閣烙下的獨特文化印記有著必然聯(lián)系。正如長沙書法家胡六皆先生書寫在天心閣迎暾亭上的對聯(lián)描述的:“故城自有千秋意,峻節(jié)能牽萬古情。”
天心閣上要表達的“千秋意”,要承載的“萬古情”實在太多太多了。
不知哪一個良辰吉日,也不知哪一位神人大仙,突然在古城長沙東南方山丘上的一個最高處,發(fā)現(xiàn)了一塊風水寶地,盡管那里還是遍地荊棘、荒無人煙,但還是有人給這片山頭起了個很大氣的名字:龍伏山。有了洋氣的名字,便開始講洋氣的故事。當時的星象學家,應該頗具浪漫情懷,他們在龍伏山上看不到龍,但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星,由此傳播開了讓人激動千年的故事:龍伏山山巔,正對著天上的一顆星,那顆星就叫長沙星。于是,有人就地取材,用山土作磚,山木作料,在山巔上搭了可以觀察天象的臺子,給臺子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天星閣。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善化縣(長沙)知縣唐源在《分地方申詳》中記載:“善化所轄城內(nèi)之地……南抵天星閣?!边@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天星閣”三個字的組合。
看星星看久了,也會覺得單調(diào)。“天星閣”便慢慢增加了別的功能。清乾隆初期,有人又在這塊龍脈之地上建起了文昌閣,供上文昌君和魁星相,引來無數(shù)讀書人朝拜。閣樓經(jīng)不住風吹雨打,到乾隆中期,閣樓坍塌。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進士出身的楊錫紱任湖南巡撫,這位江西老表,對地域文化情有獨鐘,在他主持下,重建閣樓。他引用《尚書》“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將新建閣樓命名“天心閣”。
天心閣真正呈現(xiàn)氣象萬千的氣質(zhì),與清乾隆時期的一位杰出才俊有著密切關系,他叫李汪度。李汪度可是那個年代與紀曉嵐齊名的牛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李汪度受任《四庫全書》總閱官,《四庫全書》總纂官便是紀曉嵐。他這位出身于浙江仁和(杭州)的學霸,自幼聰慧過人。他18歲考上秀才,20歲時獲得舉人資格,25歲時參加會試,獲得貢士稱號。28歲時,他獲得了翰林院的高級職位,負責記錄皇帝的日常言行、講讀經(jīng)書、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等方面的事務。這位皇帝身邊的紅人,做了兩年時間的乾隆帝起居注工作后,被派到地方鍛煉。他到地方的第一站,便是來湖南。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30出頭的李汪度調(diào)任湖南學政,這個職位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廳長。滿腹經(jīng)綸、意氣風發(fā)的李大人到任后,自然想要一展身手,展現(xiàn)一番作為。他選擇最為拿手、也最能引起關注的文化行業(yè)著手,在時任湖南巡撫覺羅敦福的大力支持下,開始重修天心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天心閣重修后,李汪度撰寫了一篇《重修天心閣記》,留下了一篇歷史性的經(jīng)典美文和“振人文而答天心”的名句:“會城東南隅,地脈隆起,崇垣跨其脊,青烏家所云:巽龍入脊,文治之祥也。岡形演迤,遙與岳麓對,上建天心、文昌二閣以振其勢。閣后下瞰平疇,稻畦鱗次。左右凝睇,則澄波環(huán)繞,沙岸參差,帆影檣風,與黛色煙鬟,如列戶牖,蓋極城南之勝概萃于斯閣……郡志謂為天心所屬,是以代有賢良,道德文章、忠義勛名間見疊出,以扶世翼教而躋民于仁壽……則所以振人文而答天心者,于是乎在,豈徒為青烏家占形勝,漫作游觀之地也哉!”
此次大修之后,奠定了天心閣由觀星之所到文脈之地的地位。
天心閣古城墻上,那枚著名的“紅袍大將軍”已是銹跡斑斑。拂開塵封的歷史,可以看到天心閣曾經(jīng)的遍體鱗傷。天心閣是老長沙城的制高點,下面雖然沒有城門,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勢如破竹,奔襲長沙,原以為可以輕取這座城池,誰料,一聲炮響,太平軍猛將蕭朝貴命喪城墻之下。其實,當時由于太平軍晝夜轟城,天心閣也是千瘡百孔。第二年(1853年),湖南巡撫駱秉章利用戰(zhàn)事平息的間隙,對天心閣古城墻進行整修,并在天心閣左右兩側(cè)加設炮臺九座,派重兵把守,天心閣軍事功能從此大為強化。
同治三年(1864年),湖南巡撫惲世臨再次對天心閣城墻進行加固,將城墻頂面擴展至七丈多,新建閣樓寬度比原來增加一倍,高度達五丈;同治四年(1865年),湖南巡撫李瀚章歷時5個多月,對天心閣進行了精心修葺;同治八年(1869年),湖南巡撫劉崐對天心閣進行全面修繕。在主閣前建兩層副樓,副樓前開有一條南北向通道,通道靠城墻邊沿上建有石護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湖南巡撫端方對天心閣再次進行大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湖南新化走出來的建筑學大師劉敦楨,將天心閣的修建推向了新的境界。劉敦楨是我國建筑教育和建筑史學領域中的奠基人和泰斗,和梁思成齊名,在中國建筑界被稱為“南劉北梁”。1928年,寧鄉(xiāng)人魯岱接任長沙市政籌備處長,呈請省政府撥付專門款項,天心閣進行重建。重建工作由劉敦楨主持,他為了使新的天心閣和旁邊的古城墻融為一體,憑借自己建筑學專業(yè)的繪畫功力,數(shù)易設計稿紙,終于把一座嶄新的天心閣鑲嵌在了天心公園里。重建的天心閣,三閣鼎峙,氣度不凡,閣之南北兩端,以舊城垣為引道,中嵌石磴,左右護以白石欄桿。閣上畫棟飛云,珠簾卷雨,別有一番新氣象。
民國初期發(fā)行的《湖南名勝》明信片中的天心閣
可惜,1938年的“文夕大火”,將劉敦楨的心血之作燒成了一堆灰燼。
1983年,在舊址之上,長沙決定重建天心古閣。因無老圖紙可依,便在全市征集設計圖紙。后來有一位老人獻出了珍藏的原閣大幅正立面照片,根據(jù)這幅照片,才確定了重建天心閣的方案。1984年12月,重建工程竣工,既恢復了古閣雄姿,又展現(xiàn)了長沙新貌。天心閣重新面世后,當時主持修復工作的長沙市副市長潘基礩心潮澎湃,激情難抑,寫下長聯(lián)一副表達自己的心聲:“高閣出重霄,攬衡岳撫湘流,縱幾度滄桑,卷雨飛云,終如人愿;古城多勝跡,綴珠璣添錦繡,系萬家憂樂,鞠躬俯首,毋愧天心。”
第四章 四面云山都入眼 萬家煙火總關心
登上天心閣古城墻,臨風而立,極目四方,遠處青山如黛,玲瓏可愛;近處燈火璀璨,風月無邊。此情此景,腦海中不自覺地蹦出清代學者黃兆枚為天心閣題寫的那句名詩:“四面云山都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span>
天心閣城墻和古閣到底始建于什么年代?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明確的記載,但天心閣上與萬家煙火發(fā)生鏈接的故事,一直持續(xù)不斷地書寫著。
在不滅的“煙火”中,天心閣上燒得最旺的那把火,無疑是“文脈之火”。在清乾隆以前,天心和文昌二閣分列兩側(cè),但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的文昌閣,似乎更受青睞,受到士子們的頂禮膜拜,乃至天心閣一度遭到冷落,因為年久失修,至乾隆中期,天心閣悄然廢圮。后來重修文昌閣,仍沿用“天心”之名。從此二閣并為一閣,而重修后的天心閣,文脈之地的作用更加凸顯了。
天心閣的朋友圈,最多的是文人墨客和各路名士。尤其是城南書院遷址城墻下,給天心閣帶來了更多的流量。城南書院其實開始并不是一個書院,是南宋大儒張栻之父張浚建在城南妙高峰的一處居所,建于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后因張栻和朱熹曾在此講學論道,城南書院便因此聲名遠播。張栻召為吏部員外郎回朝離開長沙后,書院逐漸荒廢,只在妙高峰寺內(nèi)留下張浚手書“城南書院”四字匾額。城南書院真正成為書聲瑯瑯之所,是乾隆十年(1745年)。有一天,時任湖南巡撫的楊錫紱赴河西岳麓書院視察,卻發(fā)現(xiàn)學生寥寥無幾,這位特別重視教育的巡撫,探問其中的原因,才知道只因長沙城到岳麓書院“中隔湘江,稍遇風濤,士子即畏涉不前”。楊當即決定在湘江東岸興建一所學校,解決上學難的問題,恰巧在都正街都司衙門有空署一所,于是將其改建成書院,新建的書院在城之南隅,且距妙高峰原城南書院舊址不到一公里,故校名仍稱“城南書院”。僅一個月時間,書院便建成書舍80間,從此,弦誦之聲在天心閣下響起。
城南書院在天心閣下存在了77年,后回遷到城南書院的始創(chuàng)地妙高峰。
由于城南書院的加持,天心閣煙火氣更濃了,文藝范更足了。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吟詠天心閣的詩詞和對聯(lián)大量涌現(xiàn)。據(jù)粗略統(tǒng)計,有記載的天心閣的詩聯(lián)達900多首(副),其中很多都是流傳甚廣的名家名作。晚清詩文大家和知名人士何紹基、郭嵩燾、王闿運、王先謙等都曾多次登臨天心閣,留下了直抒胸臆的詩文佳作。
文人雅士們,相聚天心閣吟詩作對,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陽時節(jié),由著名學者鄧顯鶴召集,在天心閣舉辦了一次名士云集的吟詩盛會。大咖們登臨古閣,把酒臨風,靈感奔涌,風流盡顯,這次活動共收集詩稿319首,后來刊刻成《城南唱和詩》集,成為傳誦一時的暢銷之作。
第五章 幾回奏凱幾行淚 一度秋風一瓣香
“一座天心閣,半部長沙史?!?/span>
天心古閣雖然歷經(jīng)修補和重建,但其氣韻一直流淌在長沙的歷史長廊中。風云際會的天心閣上,那種“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隨著時代的變幻而汩汩冒出來。
1915年5月的一天,一學生模樣的高個青年,來到天心閣,盡管當時天心閣上陽光和煦,氣候宜人,但青年看上去有些情緒低落,甚至有些迷茫。當時正值袁世凱簽署“二十一條”賣國條約的消息傳來,舉國上下一片震驚和憤怒。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這位青年對教育救國與改良主義抱有的一絲幻想徹底打破了,但救國救民的道路到底在何方,他陷入了沉思中。
這位青年,便是毛澤東。那時,他正在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求學期間,毛澤東經(jīng)常從妙高峰抄近道登上天心閣,面對浸染著歲月風霜的古閣,他腦海中時常縈繞著一時難以找到答案的“時代之問”。有一次,他和他的老師黎錦熙、方唯夏一同來到天心閣,看到青年毛澤東情緒不高,老師們便指著天心閣楹柱上的名聯(lián)“四面云山都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啟發(fā)他,毛澤東豁然開朗了起來,并悟出一個道理:只要將“萬家煙火”這四個字所代表的天下憂樂記在心上,人自高遠,心自廣博,“妖霧迷漫,總不過是一時的過眼煙云?!碑斖恚珴蓶|奮筆疾書,寫下了“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后來,毛澤東走出校門,通過徒步游學、開辦夜校等社會實踐活動,開闊了視野,他更清醒地認識到只靠教育和改良救不了中國。
可以說,天心閣,見證了青年毛澤東“問蒼?!钡倪^程。時隔45年之后,毛澤東于1960年5月,又一次登臨天心閣。他情不自禁地感慨:“風雨古閣,舊事難忘呀!”
天心閣,承載了許許多多的舊事,而這些舊事,往往開啟的是一個時期的新篇。
“湘江一碧水如油,萬里云山古翠浮;未必儒生逢世難,悲涼不是杞人憂?!边@是維新志士唐才常1898年登上天心閣時抒發(fā)的情懷。當時,唐才常和熊希齡、譚嗣同等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創(chuàng)辦了政治學術團體南學會,天心閣是集會的主要場所。“開民智、伸民權、一民心”的維新思想通過天心閣更廣泛地傳播開來。
1905年,革命黨人陳家鼎受孫中山、黃興的委托,由日本回湘組織同盟會湖南分會,禹之謨?nèi)螘L,機關辦事處即設在天心閣三樓。1911年3月2日,革命志士、新軍領袖劉文錦召集56名同道之人,在天心閣上謀劃起義之事。與會人員面對湘江,共同宣誓,共約死生。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長沙首先響應。18日,焦達峰、陳作新密約新軍在天心閣中策劃布置,22日起義一舉成功,勝利的大旗,插到了湖南同盟會最早的秘密領導機關天心閣上。
抗戰(zhàn)時期,天心閣更是“硬扎長沙”的見證者。
由于天心閣占據(jù)長沙城內(nèi)制高點,三次長沙會戰(zhàn),天心閣都成為抵御日軍重點布防的主要陣地。天心閣還是抗戰(zhàn)中的防空觀察哨所、防空警報臺和反空襲作戰(zhàn)的高炮陣地。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時,有人記錄天心閣的戰(zhàn)斗場面:天心閣成為最前哨的高地。在這塊高地上面,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敵我在短兵相接時候的肉搏戰(zhàn),而在槍炮交響聲中,天心閣這塊高地仍舊矗立在南門的邊緣。
抗戰(zhàn)勝利后,擔任過第73軍軍長、親歷長沙會戰(zhàn)的抗日將領王東原,于1946年6月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他決定在長沙會戰(zhàn)的重要紀念地——天心公園內(nèi)興建一組紀念性建筑,以永遠悼念在長沙抗日會戰(zhàn)中犧牲的將士。建筑由崇烈塔、崇烈門和崇烈亭組成,位于公園北大門至天心閣城墻下的一條直線上,從低到高,拾級而上,仿佛奮勇抗敵的將士們就浮現(xiàn)在眼前。崇烈塔等落成之日,王東原撰寫一聯(lián)哀悼抗日陣亡將士:“忝領師干,幾回奏凱幾行淚;為崇功德,一度秋風一瓣香?!?/span>
閣樓無語,城墻無言,但歷史的回聲總在耳邊響起。2005年11月12日,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和“文夕大火”67周年之際,長沙在天心閣西廂的一塊綠地上,立起了一尊“文夕大火”警世鐘。這塊重達1噸的青銅大鐘,懸掛在殘垣斷壁造型的鑄銅雕塑橫梁上,告誡后人永遠記住這一天:1938年11月12日。
戰(zhàn)火讓古城長沙一度成為一片焦土,3000多人葬身火海,40多萬人失去家園;如今,在曾經(jīng)的焦土上,不但“長”出了嶄新的天心閣,一個現(xiàn)代化的新長沙也正在拔節(jié)生長。
天心閣是古城長沙孕育的一個命運多舛的孩子,有記載的改建、擴建、大修、重建超過20次。在歲月的變遷中,天心閣由觀星之所,發(fā)展成為文脈之地,直至成為守護城池的屏障,那里的城墻上,上演了一輪又一輪血與火的故事,記錄了一次又一次勝與敗的經(jīng)歷。天心閣上的一副對聯(lián),似乎在時時提醒,在歲月的深處,總會有縈繞于懷的夢想和情懷與時光同在:“訪勝上層樓,美景宜人,覽物莫忘家國事;憑欄思屈賈,高風在抱,放懷須繼古賢心?!?/span>
“千秋人杰數(shù)今朝,一閣城南開勝境。”秋天的夜晚,走進天心閣,全省首個光影項目——夜游天心閣項目已向市民開放,人們在魔幻的光影中感受著長沙古樸與現(xiàn)代、歷史與未來的獨特魅力。
歷史之光,照亮的是未來之路;過去之影,映射的是腳下之行。這許是天心閣升級為光影公園的深意所在。
摘自《長沙晚報》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