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水洞的“半邊戶”們

  新湖南客戶端   2024-09-11 19:37:43

/

“響水洞”是一所學校,在東洋沖一個叫干溪塔的地方。我的初中和高中學業(yè)是在響水洞完成的,工作了又先后兩次安排在響水洞任教,前后總共有近二十年時間,我便有了對楊柳中學,對響水洞揮之不去的記憶。

響水洞校園面積不大,是在道人山東麓、蠟樹埡的山腳下,縣鄉(xiāng)公路穿干溪塔而過,經過一個不大的、形如漏斗的天坑,坑底部有百十平方米,一股泉水在洞底西出東潛,泉水較大,時常嘩嘩作響,聲音傳出坑外,周圍很遠都可聽到響聲,便有了人盡皆知的“響水洞”了。

坑底有樹木長向洞外,可能石縫中求生存的原因,大樹會一茬一茬死掉,小樹也一茬一茬長大,什么時候死掉,什么時候長成幾尺大小,誰都不經意,早前是有人到洞底撿樹枝做柴火的,現在沒人撿,樹也就死了倒了,爛掉在泥土里了。

我讀初書時,夫妻雙職工的少,上班時間都很單純,一心只撲在本職工作上,課余時間學校管理不嚴格,老師學生都喜歡三五成群到洞底去玩,吃了中午飯,也會把飯碗拿到洞里,邊聊天邊洗碗,用飯粒逗洞里的魚兒玩。那時環(huán)境沒被農藥化肥污染,流水里除了小魚還有成團成群的蝦,常見的蝦不大,成青綠色,都叫米蝦,用 放幾粒米飯,不一會潲箕里集攏了蝦,端起來會有半捧,反復多次也可以集到一小碗,石頭縫里也有螃蟹,大的有袁大頭般大小,小的只指甲蓋大小,有時也可捕到兩寸長的大蝦,半個拳頭大小的螃蟹,寸許長的洞魚要運氣特別好才能捕到幾條。老師們洗完碗,坐在水邊閑聊,有的看我們捕魚蝦,有的指揮,年輕的老師干脆挽了褲腿,下到水里,和學生們一起翻石頭抓螃蟹了。

響水洞的水只需一個 “好”字就可說明一切的,夏天 水里 冰涼冰涼, 躺在 水里有種浸入骨髓感,泉水潛入東邊處有一段洞,洞里夏天 像冰箱 ,冬天的水溫少則有四五度,每天早晨熱氣騰騰,在洞口的樹冠上形成一團霧氣,長久消失不去。水干凈得有如深邃的眼 ,水質有種醇厚感,整個干溪塔, 像是從 道人山麓形成的 沖積扇。 幾公里遠近,地表水都沉積到地底里去了,這幾公里是沒有水的,地底的水在快要匯入溪流時, 坑底露出頭,滋養(yǎng)附近的人們,有氣力的人從坑底挑一擔水,上二三十步臺階,洗菜做飯就不必愁水了,周圍的人包括學校的師生都會在這里洗衣服,上午和傍晚洗衣服女人的說笑聲,和棒槌敲打衣物的聲音從洞底傳出,沿東洋沖傳得很遠,在蠟樹埡的半山腰都聽得真切。

學校里,有段時間是用抽水機將水抽到食堂的水池里,供師生們用的,也有做飲用水的企業(yè)考察過,想建水廠加工桶裝水,一送檢,說是硫和另外幾種微量元素含量超標,影響身體健康,后來響水洞的水也就只供校園里洗衣洗碗沖廁所用了。響水洞里,也有學生中午或傍晚去洞里捕魚蝦和螃蟹的,上課鈴一響,學生們飛也似的,屁顛屁顛地把這些勞動所獲送到老師房間里的盆里,捕的人多,哪怕有的學生只幾粒蝦米,或是一條魚一條泥鰍,或是一個拇指大小螃蟹,也足可集滿一碗。晚上,三兩個老師在一起,將魚蝦小火油煎了,每人倒上一二兩酒,慢慢地喝,談學生的成績,談家里另一半的收成,喝得面紅耳赤談得海闊天空,再洗澡上床,可以睡個好覺。

如果收集多了,老師們不必 吩咐 ,會主動去農家找來青紅椒、紫蘇和新鮮帶枝葉的花椒,晚自習后,洗的洗,切的切,煎的煎,一大幫人忙忙碌碌。把爐灶往地上一放,大炒鍋一坐,圍著蹲著七八個老師,有的就酒,有的就茶,開始喝起來,鍋里有沒有魚香不重要,只一鍋青紅椒和紫蘇葉,夠圍著的人夾一筷子,往嘴里一送,嚼著,再 抿一口 小酒,深呼一口氣沉入喉頭腸胃,把學生教好,有機會喝點苞谷燒,那便是鄉(xiāng)村老師們最愜意的學校生活了。

學校里教同一個年級的老師,喜歡小聚,多是討論教學上的問題,有時也會因為一個知識,幾個人爭得面紅脖子粗,這些老師在東洋沖的名聲,比響水洞的水聲大,還傳得遠,教語文的滿維任、滿楚雄、王作才、陳圣元老師,在當時的常德地區(qū)赫赫有名的,也各有個性。滿維任老師是公認的中學語文的行家里手,有些學究派,就連走路都帶有修辭腔和語法味,從不隨便開口,開口便成玉言。滿楚雄老師是老師范生,有見識和學問,和響水洞的水一樣因為潛流地底太深,沒有人感覺會滿溢。印象中,滿楚雄老師只有怒放的笑臉和 不瘟不火 的言談,和他閑聊中你會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他的老師和同學全國各地都有,每周門衛(wèi)處收到的外地來信都是滿楚雄老師的,他辦公桌前的墻上,長期可見用票據夾子收納懸掛的私信,翻閱了才發(fā)現,每封信件都是他的老師或同學和他交流的不同問題。那時信息溝通僅有書信往來,滿楚雄老師的語文課,便比其他老師多了些知識點和信息量了,喜歡聽他語文課的學生多,同年級三個班中,他的班一直班風活躍,刻苦努力如年級的領頭羊。夏天太熱時,他組織學生去洞里提來涼水,將地面淋濕, 每位學生旁放桶涼水,冬天酷寒,他帶領學生到天坑里撿來枯樹柏枝,把教室后面空出一片,生起一堆火,教室溫度升高不冷了,衣帽鞋子濕了的學生,他允許坐在火堆旁聽課,有時還從家里帶來一簍紅薯,讓學生們在火堆燒烤了吃,別的班很羨慕,想仿效,但師生間的凝聚力是怎么也學不去的。在響水洞王作才老師有些特殊,他本人只上過初中, 教初中語文幾十年,學生成績被人樂道,這些老師都是妻子在家務農,當時把他們都叫 “半邊戶”,農忙的時候,學校的課一上完,馬上又著急忙慌往家里趕,回家接著幫妻子忙農活,天黑又趕回學校備課改作業(yè)。教室和田間里他們都是用心花費了心血的。那次期中考試,滿楚雄、王作才和陳圣元老師各帶一個初中三年級班的語文,三個人都關注自己班的成績,暗暗較上了勁,生怕自己墊底,閱完了卷,統(tǒng)計了分數,到了吃中飯的時間,都放下手頭工作去食堂,陳老師看自己班成績出來了,也顧不了吃飯,將試卷帶到食堂檢查,王老師給有個學生少加了五分,陳老師聯(lián)絡滿老師,要找王老師加上,滿老師不以為然,分數對錯,點把點兒的懸殊不必較真,連飯碗都端到別桌,不參與了,就因為這五分,陳老師找王老師吵了一個星期。后來楊柳中學三個班在常德地區(qū)教育局獲得一二三名,都得了五元錢獎勵,吵架才停了下來。那天陳老師拿了獎金,買了麻花、花生,打了酒到王老師那里喝到轉了鐘才睡覺,他對王老師說 “五分是小事,如果都不在乎,整個地區(qū)的第一名誰去在乎?”

那時的響水洞,這些田里地里教室里兩頭跑的 “半邊戶”,憑借工作中不斷充實自己,較真實干,把一所山區(qū)學校,辦成了區(qū)里有名縣里有榜的高質量學校,我們都是那時的受益者。響水洞的水,在人們最需求的地方,不顧前程果斷露頭,楊柳中學的半邊戶們,不就是響水洞精神的再現嗎?我的老師們雖然有的作古,有的老去,我懷念并敬佩這些“半邊戶”老師們!

責編:羅穎娟

一審:羅穎娟

二審:甄榮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