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聯(lián) 2024-08-19 10:43:31
去半山看舞人藝術周——兼評余爾格肢體劇場《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文丨謝雨
因為“第四屆半山舞人藝術周”,我們又來到了梅溪湖小劇場。
進劇場才知道余爾格肢體劇場《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靈感源自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同名小說。
我看演出不愛做功課,我喜歡用自己的眼晴、自己的心真實地走近作品,不接受任何帶節(jié)奏。我一直認為表演之所以被稱為藝術,是因其本身呈現(xiàn)出來的東西應該得到千差萬別的反饋,藝術從來都不是用來講道理的,而是——感覺。當你看到劇中人被打而哭,不是因為你感同身受的肌膚之痛,而是心靈的絕望、精神的壓迫,你脫離了現(xiàn)實,進到假裝的戲里。觀眾的特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差異,也就注定痛感、樂感一定不同,我們沒有必要裝著看懂了創(chuàng)作者的本意,不同的精神感知才是藝術的意義。
雜技的語匯是我迅速捕捉到的這個作品的特點。可能是用一點點吧?然而,不是。職業(yè)地進入,成為舞蹈的一個有機部分。舞蹈與雜技,與體操、武術,其實本是姊妹,都是肢體的運動,只是舞蹈更偏重藝術,所以他們相互之間的確是很好化的,就看大家伙愿不愿意開門迎客。
下半部分的綢吊一看就知道是職業(yè)雜技演員,那是一個純粹的綢吊雜技表演,技術性太強,沒有專業(yè)訓練根本達不到。但它并不生澀,此時的“綢吊”是表現(xiàn)性的一個部分,一種樣式,或者說一個背景,為前區(qū)主題表演作著抒情的事,像一支音樂,一直在自我纏繞、爬高、墜落,攪動。
牽走我的心的是上半場舞蹈的一段威亞,一個操縱著象征命運之繩的男人的“吼”,一個如活在水中、空中,雙足不能抓地的女人的“飄”,和一個近在咫尺卻不能留住“我要”的男人的“抱”。這三個人的關系,是我在劇場里第一次看到的一種人的新的關系,沒有是非,沒有結論,沒有目標,某一刻我被懸吊在了那空中,陷入淡淡的憂傷。我仿佛明白了,為什么我們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因為命運如水,有浮力。
面具人段落,是典型的偶劇手法,因為對頸部表演的解構,以手代之,徹底解放了脖子。于是,我們看到了一段動漫式的表演,夜幕下全都跑出來的人性之惡,在手臂充分的表演下,“脖子”大幅度、自由地伸縮、旋轉、彎曲,夸張、擬人、傳神,表現(xiàn)了這個女性不能逃離的吞噬人的險惡環(huán)境。
那組簡單重復的穿衣穿鞋、脫衣脫鞋的動作,讓我們代入不能作主的女性人生,痛苦,以及疊加的隱患。將我們如箭,搭在弦上,像一股無形的力量,把我們推到真相的窗口,不得不面對、觀望,等待它的下一秒。
現(xiàn)代舞繞不開皮娜?鮑什,我的最愛。在她的紀錄片中,我能看到二戰(zhàn)在她心里投下的重重的陰影,一堆被折磨著重復奔跑、撕扯、摔倒的動作,和麻木的表情,將脫形人作為生產元素,打碎、解構、重組。無論原本是怎樣復雜的敘事,在她那里一定都被刪繁就簡。語匯“少”,簡單、機械,重復到把人逼瘋;動作“慢”,幽冥、無助,不表現(xiàn)陽光、勇敢、希望,再現(xiàn)邁不過去的坎,深潛的意識,撕掉華衣后某一種、某一刻活著的真相、死去的可能。
現(xiàn)代舞打動我的是貼著強烈標簽的現(xiàn)代藝術特質,并不止是與芭蕾傳統(tǒng)程式的簡單對應,也不止是跳生活,跳現(xiàn)代,而是讓我找到從裝置藝術、大地藝術、行為藝術中獲得的感受,它們于我而言,不過是換了一個載體,在舞蹈這里是“以人為本”,因循演員肢體可至的極限而創(chuàng)造造型的奇觀,與寫實藝術相比,觀念先行。
除了皮娜,我還被想到安迪·沃霍,想到《瑪麗蓮·夢露》,神經質般的瘋狂復制;想到卷福主演的《弗蘭肯斯坦》,一場沒有邊界的話劇,一個在與自己的肢體對抗中創(chuàng)造的似人非人的人物……
現(xiàn)代舞,好看,也熬人,總讓人忍不住去想“這是什么意思?”熟話說:“唱戲的瘋子,看戲的寶”,其實我們最好就當個“寶”,別問那么多,你猜你的,我猜我的,拼攏來,像萬花筒,千奇百怪的結果,最好像《羅生門》,那才有意思了。舞蹈的好,就是能讓每個人都能獨立地解讀、感悟蘊藏在肢體本身以及各種關系中的情愫,不存在語言的障礙,就像觀眾席里插坐的外國朋友,一聲不吭的,與我們同在。
我是這樣的觀眾,要么圍觀吃瓜,要么走進去,成為他,而我一定在場。
觀看,不是為了答案。舞蹈,是因為它的對人的肢體的極限開發(fā),而得以實現(xiàn)其他藝術不能抵達的彼岸,用人作筆,呈現(xiàn)畫畫、制作的過程,關鍵詞在“過程”,它的價值在“瞬間即逝”,所以“我”的心跳即“他”的脈動。
那么,只要我們在今夜這個場中產生過“壓抑”“欺凌”“難過”“蕩漾”“憧憬”“幻想”“破滅”“丑”“美”……各種感覺就夠了。
“噓!別說話,演出完十點有直播聊復盤。”
這才是我心目中的藝術節(jié),一個有著儀式感的場域——駐在半山的舞人的這一周。
讓我們在舞蹈場與現(xiàn)代藝術高峰相見吧。
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湖南文聯(lián)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