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趙文龍:章草的特點、分類及其審美——兼談書法創(chuàng)作的章草取法

  湖南文聯(lián)   2024-07-30 16:05:41

文 | 趙文龍

近年來, 隨著我國文藝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書法呈現(xiàn)出繁榮發(fā)展的生動景象。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各屆國展為標志,把書法事業(yè)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而每屆國展的優(yōu)秀作品,都會被全國書法愛好者拿來分析揣摩,吸收借鑒??梢哉f,國展引領(lǐng)了書法時代審美。二王、唐楷、魏碑、宋元、明清風在國展中流行更替,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感,而章草雖作為小眾書風,也曾經(jīng)風靡一時,可見其在書法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章草之所以小眾化,自有其局限性,之所以得到一批書家的親睞,也自有其魅力所在,因此,對章草經(jīng)典作品的認知和解讀,對我們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

圖片

《曹操短歌行》65cmX45cm
章草是隸書向草書演化過程中派生出來的一種過渡書體,大致形成于西漢宣、元之間,興盛于東漢、三國及西晉。 至東晉,作為今文字新體的行書、楷書、草書全面成熟,隸書及其俗體—— 章草遂被取代。唐朝張懷瓘稱之為“ 隸書之捷” ,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fā)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于一體的一種書體。 “章草” 這種字體最初只稱為“ 草書” ,后“ 今草” 出現(xiàn)后,為示區(qū)別,改稱得“ 章草” 名。它的命名歷來說法不一。章草的得名,舊說或曰為章帝所愛,或曰用于當時奏章,或曰元帝時史游用于書寫急就章,均不確切。

圖片

《臨陸機平復(fù)帖》50cmX45cm

圖片

《臨顏真卿祭侄文稿》138mX40cm
章草沿襲隸書,其特點多體現(xiàn)在橫、捺筆畫之末,依然上挑,純留隸法,它雖字字獨立,但每字筆畫之間,卻加進了飛絲縈帶,圓轉(zhuǎn)如圜,索連的筆法,形成了章草獨特的“ 筆有方圓、法兼使轉(zhuǎn)、橫畫有波折、且簡率連筆” 的筆法和“ 字字有區(qū)別、字字不相連,字體有則、省便有源,草體而楷寫” 的總體特征。章草的筆法具有兼和性,可以兼顧篆隸草以及楷行書體,使轉(zhuǎn)如草,提按如楷,波折如隸,圓轉(zhuǎn)如篆,流便如行。它繼承篆隸,綜合了篆隸的藝術(shù)成就又改造了篆隸,成為一種新的書體。

圖片

《唐詩三首》50cmx50cm

章草依據(jù)不同的角度可分出不同類別,本文按其用筆特點,將其分為:簡帛系、帖系、碑系 。簡帛系顧名思義主要指漢簡帛草書一路,以居延漢簡《誤死馬駒冊》《永元器物簿》,尹灣漢簡《神烏傅(賦)》,敦煌馬圈灣漢簡和武威醫(yī)簡部分草書作品為代表,此類作品,大都起落峻利,行筆勁健,果斷毫無遲澀之跡,滿懷胸有成竹之勢;結(jié)體極趨簡約,自由開張,充分發(fā)揮手指和手腕的功能,毛筆在狹窄的簡面上盤旋,字勢有迂回飛動之態(tài),古拙天趣,爛漫無比。無論用筆、點畫、字形、字勢都隨體賦形,充分發(fā)揮了書寫生理與書寫工具的優(yōu)勢與性能。猶如進入了一個任意揮灑的自由王國。此類作品在嫻熟的技法支撐上,融入爛漫奔放的草情,襯托以簡牘復(fù)古形式,顯得縱情恣意,古風蔚然,較之其它風格的章草更具抒情性。學此類章草的局限之處,一是其筆調(diào)適合小字,若放大寫需融入篆籀用筆,否則線條會顯虛浮,而難以支撐通篇。二是對簡帛分細條粘貼的書寫形式具有一定的依賴性,雖因人而異,但大多數(shù)時候分條書寫比整紙創(chuàng)作的效果相對更顯古意,而分條書寫部分筆畫可以寫出紙外,給人留有想象空間,但這種方式又不免讓人產(chǎn)生過度拼接之嫌。三是此類不少作品常拖出較為夸張、輕起重收的長筆,在合理范圍內(nèi)能活躍通篇的情調(diào)和空間,多則容易缺少變化,過重則顯突兀,雖為特征之筆,應(yīng)把握適度合理運用。

圖片

《古人詠瀟湘八景詩一首》138cmx68cm

帖系主要指除簡帛以外的,與二王用筆較為接近的各類章草作品,如張芝《秋涼平善帖》,皇象《急就章》《文武帖》,索靖《出師頌》《月儀帖》,陸機《平復(fù)帖》,王羲之《豹奴帖》,王獻之《七月二日帖》,樓蘭殘紙《濟白帖》,敦煌寫經(jīng)《因明入正理論長卷》,及元代趙孟頫、鄧文原、康里巎巎、楊維楨,明代宋克、祝允明的一些章草作品皆劃歸此類。這些作品大多數(shù)為紙本,也有不少為拓本,雖呈現(xiàn)的方式不同,但其用筆皆為帖學一系,大抵以二王筆意為基調(diào),起收筆交代的相對清楚,中段線條光挺,洗練爽勁,字法結(jié)構(gòu)也更加嚴謹而精美,字勢基本取橫勢,且每字中有明顯的波磔特征。以皇象《急就章》為代表,后世書家習章草者,宋克、趙子昂、鄧文原等,用筆的提按使轉(zhuǎn)漸趨成熟,雖韻致各有不同,但幾乎無異于行楷。若以皇象《急就章》為對比參照,張芝、索靖則古雅樸茂、墨韻生動。二王的章草相對遒勁俊朗,飄逸灑脫,盡顯魏晉風流。陸機《平復(fù)帖》則相對另類,它介于章今之間,用筆融入篆意,沒有明顯的波磔,簡潔率性,逸筆草草,墨色枯潤虛實交替自然,風格質(zhì)樸,有“墨皇”之稱??道飵j巎《李白古風詩卷》,章今雜糅,勁健清新、風姿挺拔。楊維禎《張氏通波阡表》《元夕與婦飲詩》則生辣奇詭,狂放雄強。祝允明的章草以《閑情賦》和《書述》為代表,得二王韻致,溫文爾雅。此類帖系總的來說都是沿襲了晉人尚韻書風,注重保留隸書的波磔(《平復(fù)帖》除外),形成了章草的規(guī)范式面貌,同時也附帶了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其規(guī)范化的同時也趨于程式化,特別是橫、捺的波磔用筆反復(fù)出現(xiàn),大量雷同,缺乏變化;再者部分作者如宋克、康里巎巎的用筆較為犀利,缺少含蓄內(nèi)斂之中和美。故王世貞《藝苑卮言》稱宋克“章草是當家,健筆縱橫,差少含蓄”。二是帖系歷代諸家所寫《急就章》,平正規(guī)整略顯呆板,適合章草初學階段在字法筆法上打基礎(chǔ),并不利于后期行氣和性情的提升,故目前專注《急就章》,獲得不俗成績的作者實在寥寥。三是具有帖系書風共同的局限:寫小字易,寫大字難。

圖片

《柳宗元<永州八記>三篇》180cmx70cm

碑系主要指將篆、隸、北碑的筆法和金石味融入到章草創(chuàng)作中,追求一種雄渾質(zhì)樸、剛健雄強、豪放之美。起筆注重藏鋒,運筆絞轉(zhuǎn)裹鋒澀行,加強筆紙間的摩擦力,使整條線由許多點積累而成,厚重遒勁,邊緣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狀,以求風化剝蝕、斑駁殘泐的效果,并具有“重”“拙”“大”的審美特征。以碑入章,擴寬了章草領(lǐng)域的審美境界,由于清代中后期,帖學式微碑學興起,得篆、隸書大興,行、草書書寫亦受此風氣影響,致使部分書家拋開帖學中對行、草書的審視及書寫標準,顯露出對金石意味的追求與實踐。及至近現(xiàn)代,用碑意改造章草也蔚然成風,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碑派章草”書家,代表者如沈曾植、羅復(fù)堪、卓君庸、王世鏜、鄭誦先、王榮年、王蘧常、高二適等,其中以沈曾植和王蘧常最為突出,沈曾植以包世臣側(cè)鋒鋪毫及張裕釗方利剛折的筆法寓于章草之中,面貌一新意趣橫生。曾熙贊其“工處在拙,妙處在生,勝人處在不穩(wěn) ……唯下筆時時有犯險之心,故不穩(wěn),愈不穩(wěn)愈妙?!北容^全面地道出了沈氏的筆墨特點和書法精神。王蘧常雖師承沈曾植,他并沒有亦步亦趨,強調(diào)線條圓轉(zhuǎn),沒有細小的牽絲,全用實在的線條為之,形圓意方與大篆的筆法相通;在筆畫的組合上,除大量吸收簡、帛、陶文帶有強烈篆韻隸意的偏旁部首融入章草之外,對大量的章草偏旁部首字法進行再創(chuàng)造,新理異態(tài)信手拈來,字里行間與金文篆字之意趣暗合,從而達到了王氏 “篆意章草”獨樹一幟的面貌。故而陸維釗看到《王蘧常章草選》后“大為稱賞”。沙孟海評蘧老在西湖岳王廟所書抱柱聯(lián)為“神州之冠”。碑系章草的局限處,一是重氣象,缺精致,一些率性之筆會給人有粗鄙、淺陋之感,須野而能逸,逸而能雅,方能得其精髓。二是堪稱經(jīng)典作品不多,上述章草名家,除沈曾植和王蘧常傳世作品不少外,其他諸家能查閱到的作品較少,精品更少,故而可提供學習的資料也少。三是個人的特點亦是缺點,如沈曾植線條圭角突出,褒者贊曰挺健峭拔,貶者言其撅齒獠牙。而王蘧常也存在線條纏繞過多(大字尤其明顯),個別草法存有自我杜撰之嫌。碑系章草也有其優(yōu)勢,一是也打破了難寫大字的局限,相反寫大字成為其一大優(yōu)勢。二是拓展了章草的墨法運用,可以將濃淡干枯,虛實相間的墨法運用其中,甚至可以寫出宿墨效果,豐富了章草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意趣。

圖片

《軒窗弦誦聯(lián)》180cmX90cm

當代的章草創(chuàng)作,取法都集中在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經(jīng)典的法帖上,其中以《平復(fù)帖》、漢簡帛草書、王蘧常最多;歷代各家《急就章》系列、張芝、皇象、索靖、二王、楊維禎、沈曾植其次;其余諸家被取法者寥寥。這固然與時代審美有關(guān),但也體現(xiàn)了歷代章草雖作品和名家不少,但精品數(shù)量十分稀缺,難以滿足后學者參考借鑒的需求。加之章草不及大草自由奔放、飄逸流美,故成小眾書體,也是情理之中。

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湖南文聯(lián)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