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聯(lián) 2024-07-16 17:13:29
風月一庭為良友,詩書半榻是嚴師——張家鴻評張瑞田《且慢》
文丨張家鴻
不足十萬字的《且慢》雖不厚,讀來卻倍感厚重。在歷史的某些角落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在人生旅途上尋覓藝術(shù)之光與文學之魂,張瑞田可謂甘之如飴,收獲頗豐。
300公里的行程,源于對浯溪摩崖石刻的情有獨鐘。從唐朝往后1300多年里,這里留下300多位文人墨客留下的詩文書法。這其中,元結(jié)作文、顏真卿書寫的《大唐中興頌》最令張瑞田心動。雖然臨習它有年,但是看到刻石那一刻,心中泛起波瀾的同時他還有點緊張?!澳軌蚶斫?,元結(jié)是我敬仰的詩人,顏真卿是我崇拜的書法家,在他們的文章和書法面前,自覺矮小?!弊屗缇吹膬晌还湃擞泄餐木裉刭|(zhì),即千載之后依然令人感佩的忠義。唯有高貴的人格,才能留下令后人一再品鑒、不斷膜拜的精神財富。沈從文“芷江縣警備隊隊長段君治賢墓志銘”十五字大篆,在張瑞田看來,“筆力沉雄,結(jié)字厚樸,古意盎然”。于《徐法績神道碑》中,左宗棠的楷書碑帖“橫線細、豎線粗,結(jié)構(gòu)渾厚,氣勢凜然,筋骨血肉清晰可感”,取法自顏真卿。蘇軾二賦真跡之輪廓、表情、韻致,“有歲月的寧靜和生命的靈光,神秘也真實”。
在張瑞田引領(lǐng)下,我不斷想象這些字的模樣。也許網(wǎng)絡可以尋得它們的面容,我卻按捺住這份強烈的好奇,權(quán)且讓作者的概括性文字引領(lǐng)我不斷想象。想象不止,它們在我的心中蕩開的漣漪就不會消失。歷史是深邃的、浩渺的,藝術(shù)是無窮的、無際的,今人只取一瓢飲。取并飲,有一己之訴求。視張瑞田為導游,被他帶領(lǐng)著行走四面八方、唐宋明清,并聆聽他之心跳,是我此番閱讀之私心。對作者來講,這是他的采光之旅,采光化為己用,為自己散文、隨筆、評論注入多元、宏大之氣象,并幻化為自己書法作品中的精神源泉。與此同時,這還是他的自知之明,從混濁走向明亮的探尋之途。在張瑞田這里,“明”既是明了清楚,還是明亮通透。
與此同時,張瑞田筆下所寫并不止于一面,而是有多元、多面之呈現(xiàn)。由書藝及人品,亦或書藝與人品兼而有之。簡而言之,對筆下提及之人,他表達的多是一份赤誠之敬意。
作者對人間真情的珍視也著墨不少,讓人身同感受。北宋趙夢得之俠肝義膽。蘇軾貶謫海南儋州其間,他曾往開封、成都、許州等地,看望蘇軾家人,帶去蘇軾的問候。這份真情,在車馬極為不便、山海更加遼遠宋朝,多金貴。于此,蘇軾豈能無感?在海南的3年多時間里,這份友情護佑了蘇軾,鼓勵了蘇軾,成為他貶謫歲月里的一道暖陽,經(jīng)久不散。正因為此,《渡海帖》中的“不爾,則未知后會之期也”才引發(fā)千年慨嘆。清末左宗棠的重情重義。徐法績于5000多份“遺卷”中看到左宗棠之不凡的提攜之恩,并未被左氏忘卻。在他去世32年的時候,左宗棠來到陜西涇陽縣中張鎮(zhèn)土門徐村,拜謁徐法績之墓,執(zhí)門生禮,并撰書“皇清誥授中議大夫太常寺少卿徐公神道碑銘”。生前可以感恩報恩固然可貴,身后感恩報恩更顯別樣師生情之可歌可泣。這塊失而復得的碑,見證的正是這份珍貴的情誼。徐氏泉下有知,當無比欣慰。
這是珍惜情誼的古風的最好繼承。他們沒有陷入名利的泥沼里,他們沒有忘恩負義,他們用合宜自我的方式傳遞一份感情。這份感情,與藝術(shù)之光一樣,在歷史的深巷中不會熄滅。
很顯然,顏真卿、蘇軾、鄧爾恒、左宗棠、張裕釗、沈從文、周退密、林鵬等人的字,柳宗元、元結(jié)、韓愈、蘇軾、鄧爾恒、龍榆生、白描、莫言等人的文,以及他們作品背后的人品與文品,均是張瑞田行走大地時遇見過的風景、感知過的旋律。在展示風景的同時,張瑞田亦展示內(nèi)心的精神特質(zhì)。他們均參與過他的生命構(gòu)成,無言卻強勁地參與并塑造了他如今的性情。誠如作者所言:“喜歡思古、訪碑,喜愛寫字、讀帖,這種精神傾向必然影響到寫作?!彼€說:“思古、訪碑,思的是天下,訪的是人心?!弊髌繁澈笫侨似罚似肥亲髌分厝恢?。無人品則無作品,這句話未必人人認同,卻是對張瑞田寫這本書的最恰當?shù)拿枋觥?/p>
以書中《且慢》一文的標題作為書名是有深意的,它值得細細揣摩。循著張瑞田行走的足跡與思考的軌跡來看,且慢是暫時擯棄世俗喧囂,遁入一己天地里;且慢還是尋訪古跡,探尋古人內(nèi)心奧秘;且慢更是保留一份熱愛,在熱愛中度過四季輪回。歸根到底,且慢是不斷回返內(nèi)心,聆聽自己心聲,不讓腳步與心靈漫無目的地隨波逐流,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活出自我的人生。
此書之趣味還在于兩種字之并存。用毛筆寫的,與印刷機制作的字,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溫潤、生動,后者規(guī)整、嚴肅;前者飽含個性,后者整齊劃一;前者是心志的表露與心性的流淌,后者是學術(shù)的探討和學養(yǎng)的展露。與此同時,字與文相映成趣。追溯書法藝術(shù)之奧秘并探尋其真諦,張瑞田有所寄托,并表達一己感懷。然而對讀者來講,終究是隔著的。把自己的書法作品置放于隨筆之中,是融化阻隔、消除隔閡之舉。“他的隸書傾向‘樸實’,在其隸書中,沒有頭重腳輕的結(jié)構(gòu)顛倒,也不刻意營造一個字與一幅字的視覺沖突,沉穩(wěn)中顯露泰山之氣?!边@是趙晏彪的真知灼見,道出我不能言之語。借此,真切地表達我的喜愛之意。
我是書法的門外漢,卻不怯于表達對張瑞田書法的喜歡。借他寫白描文章《君子比德如玉》中對文人書法的觀點,來壯我膽量。其書法中有個性有情感,有精神的擔當,不是一己游戲之作。置于《二賦》一文之后的書法作品——“風月一庭為良友,詩書半榻是嚴師”尤為我喜愛,這是剛?cè)岵拠澜杂兄?。文如此,字亦如此。如果非要從書法作品中尋得一幅來傳達《且慢》寫作之緣起,非它莫屬。
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湖南文聯(lián)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