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藝 2024-03-11 16:55:26
文/周藝
壹
公元770年:李樂圣街角獻藝 杜工部和聲江南
廣德元年(763年)春,梓州(四川三臺)。
一位臉龐消瘦、肩部微聳的灰衫者,正徒步街心,忽見四周眾人奔走,呼喊不絕。他叫住身旁疾行的男子道:“敢問兄臺,發(fā)生了何事?”那男子道:“史朝義自殺了!”灰衫者一把扯住男子道:“此消息當真?”那男子甩開他道:“城關有告示,自己瞧去!”
灰衫者聞言大喜:“皇天有眼,皇天有眼吶!安史之禍終于平了!不行,我得做些什么,回家!對,回家!”說完,他快步而去,一路不停,宛若腳下生風,長眉后揚,亂須紛飛。到了草堂,他喚來妻子,鋪紙研墨,奮筆寫下一首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妻子楊氏一旁贊道:“這是你平生第一快詩!‘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咱們這是要走了么?”灰衫者道:“夫人說得極是。咱們?yōu)楸軕?zhàn)亂,顛沛數(shù)載,此刻終于可以回去了,快些準備起來,隨時動身?!?/span>
這是公元763年的春天,也許,是杜甫一生中最開心的一個春天。
這個春天,在他的眼中,回到了“三月桃花浪”和“爭浴故相喧”的春水邊;躺在了“紛紛桃李枝,處處總能移”的春草旁;也濕潤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里;在他的夢里,是早年放蕩齊趙、吟游吳越;是三兩好友倚劍江湖、寄情山水……大亂過后,一切都會好得順理成章。
大自然的四季在循環(huán)往復,自平亂始,杜甫的每個遷居故事仿佛都發(fā)生在春天,可是,他自己的春天卻遲遲不來相見?;剜l(xiāng)的日期,也總是被各種事情打擾,無法推定。不僅如此,其間,因為要補貼家用、籌措盤纏,不得不應了朋友的舉薦,頻繁移居各地。
廣德二年(764年)春,杜甫被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到了成都。大歷元年(766年)春上,舉家再往夔州(四川奉節(jié)),在那里的兩年間,他被迫賣詩,以求度日,細細數(shù)來,竟留下過四百三十余首詩作。
大歷三年(768年),照樣是個春天。經(jīng)不住思鄉(xiāng)折磨的杜甫,終于放下夔州的一切,帶著妻兒,毅然登船出峽。這一走,不期卻迎來了他與潭州(長沙)的三次命中相逢,這相逢,不僅是潭州文史上的鏗然巨響,還成就了杜甫晚年“現(xiàn)實主義”的不朽絕唱。
湘水應該慶幸,一千二百五十多年前,在這樣家國動蕩的歲月里,曾有一葉扁舟,載著一縷心憂天下、后世為表的偉大詩魂,三進三出,停泊潭州,為當?shù)卦緦捜莸娜宋牡咨?,平添了更加厚實的一筆。
而此刻,詩舟出江陵、轉公安,經(jīng)過數(shù)日的長途涉水,這支飽經(jīng)風霜的如椽巨筆,正河奔海聚,蘸滿豪情,題在了岳陽樓上。他寫的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大歷四年(769年),依舊是春天,詩舟穿越八百里洞庭,夜宿青草湖、白沙驛,一路向南,劈波斬浪,入了喬口,抵達潭州?!百Z生骨已朽,凄惻近長沙”,杜甫想不到,就在令他凄惻的喬口,這個四州通衢的水運之地,數(shù)百年之后,赫然立起了一座“三賢祠”,自己與屈子、賈子,被世代供奉,幾經(jīng)戰(zhàn)火,卻香火不斷。
清明節(jié)的煙雨,總是迷離而悲郁,詩舟于這份漫江惆悵中,悄然??啃∥鏖T碼頭,杜甫就此踏上潭州的土地?!安灰姸ㄍ醭桥f處,長懷賈傅井依然”,他來不及抖落身上的疲憊,便迫不及待地追覓定王臺舊址和賈誼故居,再登臨岳麓山,鳥瞰長沙城,留下了“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內(nèi)不喧呼”“宋公放逐曾題壁,物色分留與老夫”的詩句。
在江閣避雨,他感嘆景色,信口吟來:“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在潭州會友,他潑墨下文,一蹴而就:“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span>
都說杜詩精巧絕倫,但卻因題材真實,不茍于世,而少人收藏,在以詩立身,需顯要才捧的中唐詩壇,名聲并不煊赫,但我們從未懷疑過,僅詩人這份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對詩文百分之百的情感澆筑,便無需任何人前來延譽,自成高峰,無可企及。
杜甫身在這個時代,杜詩卻不在這個時代!杜詩遠遠地甩開了這個時代!在盛唐氣息浸染得腐氣熏天的二維坐標系里,早早地加入了針砭時弊的第三根軸線,升維了整個唐詩的格局,一濯陳舊的詩品調(diào)性,打上了屬于他的永恒印記。
由于友人亡故,內(nèi)亂又起,詩舟不得不來回往返潭衡(衡陽)二州,不得安生,更無法北行。大歷五年(770年),是杜甫記憶的最后一個春天,潭州城外,水火荒寂,餓殍遍地,已不復幾個月前的安寧之景。這日,徹底失去依靠的杜甫拖著羸弱軀體,遠赴粥廠,取食挨日,路過一個街口,忽聞羌笛入耳,笛聲幽怨,委婉低沉,不絕如縷?!斑@年月,連吹篪乞食者,水平竟高到此境?”杜甫心中苦笑,舉步上前,循聲而找。
街角一處,有圍觀者聚集,皆在掩面啜泣。杜甫分開人眾,擠到前排,見到一落魄老者,朝北席坐,正吹奏篳篥,一旁擺著羯鼓,一曲吹罷,眾人紛紛擲錢,那人看也不看一眼,繼續(xù)演奏。
“這是《伊州歌》,尋常人哪里吹得出來?”杜甫心頭一動,蹲在奏者面前仔細辨認,“龜年先生,是你么?”那笛音一挫,忽地轉高,飛揚而去。老者舉頭,已是滿目淚光。杜甫大驚,這不正是樂圣李龜年么?他可是玄宗最愛的樂師?。‘斈?,多少欲親來一聽的王公貴族、豪門高戶,結駟連騎,千金相請,都難以近身!
“龜年先生,何以也流落到了江南?”杜甫問道。李龜年不答,反開嗓唱道:“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馀……”歌聲凜冽,震人心魄。
這不答,倒成了最好的回答。歌聲入心,激得杜甫胸中熱浪滾滾,“我來助你!”他一屁股坐在了李龜年身旁,搬過羯鼓,敲出了律動。這兩邊,高下相迎,音聲相和,互為拱舉,使歌鼓之聲傳出數(shù)里,聞者無不動容。那湘水春濤,仿佛也被感召,拍打起岸礁來應,一時間,萬物跟隨,皆當了聲部,行人駐足,飛鳥不翔,皆為樂聲讓路;龍魚沉底,閑云難覆,只因全神貫注!這樂聲漸入高潮處,分明是一幅活脫脫的巴姬弄弦,漢女擊節(jié),秦人鼓舞,戰(zhàn)士微醺的悲愴景象……
歌聲驟停,羯鼓未歇,但聽杜甫在鼓音中獨自高聲吟誦:“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數(shù)百年后,人們都說,《江南逢李龜年》道盡全唐興衰,為七絕之冠,也是杜甫最好的一首詩。
貳
公元1167年:辯理學張朱嘉會 道終同妙絕無倫
閩北古道上,有三人四騎飛馳,他們已出崇安數(shù)日,一路向西北而行。到了一處驛站,馬上一素紗單衫,闊臉重須的男子收韁,看了看西天紅云道:“暫且在此歇息,明日辰時即走。”身旁兩人應了,男子添上一句:“將這些書本都卸下來,秋夜露重,莫打濕了?!眱扇朔Q諾,下馬行事。
歇息飲茶之際,忽聽門外起了喧雜,但見兩官差走將進來,其中一位手執(zhí)一卷橫軸,大聲道:“哪位是紫陽學派的朱熹先生?”一人起身回道:“我是,敢問公差大人尋我何事?”那官差道:“這一路好追!奉崇安(武夷山)知縣諸葛廷瑞大人之命,特送橫軸一幅,望潭州之行順暢,紫陽學派得勝而歸!”說罷展開那卷橫軸,朱熹等三人接過,發(fā)現(xiàn)上面手書四個大字:“閩學昌盛!”
原來,朱熹出閩的消息,已驚動閩地四方,自己的學派中執(zhí)不同意見者紛至沓來,企圖勸止他西行,于是每到一處,均有學人客館伺候,一示辯舌,呈說利害,請他莫要沖動,務必三思。想那南宋中期,理學興起,學術氛圍極濃,各學派各宗流為了觀點,展開辯論,乃家常便飯之事。但,從未像此次這般吸人眼球,一個學宗,居然勞師遠赴,去向另一宗師發(fā)起挑戰(zhàn),贏了固然光大了本門,若是輸了,八閩學界顏面何存?
此刻正值乾道三年(1167年)初秋,山道上各色酢漿草正艷,迫不及待地展示妖嬈色彩,仿若為朱子三人送行。而八閩哪里知道,當今的華夏學界,正巖漿欲隆,蓄勢待發(fā),似瘋狂地找尋著一個契機,預備來一場曠世的文化碰撞,那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將光澤千秋,福照后世。
朱熹師徒,走古道,繞山路,渡江水,風塵苦旅,信念不改,經(jīng)過一個多月艱難跋涉,終于近了潭州城關。
瀏陽門外十里處的半柳亭,一青衣少年正扶柱遙望,見遠處三人四馬踏塵而至。他快步出亭,道中稽首,朗聲問話:“前方可是八閩朱子一行?”朱熹駐馬,回禮道:“這位小哥名姓?”
“晚生吳倫?!鄙倌甑溃澳宪帲◤垨蛱枺┫壬T下,先生知朱子今日午前將從此過,特命我前來迎接。”朱熹訝異道:“我本屬意走南門,昨日方?jīng)Q定改行東門,欽夫(張栻字)他如何事先得知?”
吳倫躬身道:“吾師今日辰時說,紫氣東來,貴客必走瀏陽門,故命我攜茶以候,請朱子亭內(nèi)歇腳,稍后上路。”
朱熹笑道:“都言麓山清心,湘水養(yǎng)人,今日便先飲三杯,滌凈腑內(nèi)污濁,再去這靈山會友!”遂與弟子在亭內(nèi)暫歇,半個時辰后,四人啟程。
遠未到東門,便見百十學子城外御風,垂手靜待,當中一人椰冠白履,姿貌俊美,挺身而立。朱熹不待馬到近前,下鞍快走,兩人四掌相執(zhí)。朱熹道:“兩年不見,欽夫兄愈發(fā)神采燁然!怪不得那楊萬里,對兄臺推崇備至,酒后念及欽夫,均道‘張栻,世之少有人物。’我亦讀過兄臺所著《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想來南軒先生已得諸葛孔明之風?”
張栻道:“朱子此番遠來會講,當是湖湘學人大幸之事,我已掃榻以待,在書院設下薄酒,接風后,將聆聽教諭?!敝祆涔笮Φ溃骸皻J夫客氣!彼此彼此!”便與張栻攜手而去。
無須盡述兩人見面后的細節(jié),只知道,據(jù)此后,文壇大動,學界巨響,事后十方學子皆發(fā)感嘆:“恨不卒業(yè)于湖湘?!备鼰o意厚此薄彼,猜測辯難結果,只引用后世大儒黃宗羲的話說:“湖南一派,在當時為最盛?!?/span>
潭州嘉會,張朱會講那日,聽講者從全國各地涌來,本來只能容納三四百人的場地,生生扎下了千余人眾,門外求聽者更是無數(shù),以至于“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門內(nèi),為方便學子記錄,全都備下了香案,學子們自帶墨紙,一時間,潭州竹紙,貨源緊缺。
那些天里,有史載曰:“舉凡天地之精深,圣言之奧妙,德業(yè)之進修,莫不悉其淵源,而一歸于正大……”有楚志考:“為宋張南軒、朱晦庵(朱熹號)兩大儒講學地,于時遠近向慕,弦誦之盛,比于鄒魯……”朱熹學生范伯崇說:“二先生論《中庸》之義,三日夜而不能合……”元代理學家吳澄云:“相與講論,闡明千古之秘,驟游岳麓,同躋岳頂而后去。自此之后,岳麓之為書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
那些天里,張朱二人每日從湘水之東妙高峰上的城南書院,渡江而西,至山前的岳麓書院輪番開壇授講,崇慕者如云。他們追隨二人足跡,也不斷地登舟渡水,西去東回,身為湖南安撫使的劉珙見到此情此景,干脆在兩岸都建了船齋,供大家休息。一日傍晚,看著滿江普照,水波流金,張栻笑言東岸該叫“文津”,朱熹便信口指著西岸回了句“那這兒就是‘道岸’”,自此“朱張渡”成為學子們求學問道的必經(jīng)之地,遂成一時之盛。
那些天里,儒家理學中的若干理論分歧是否葺理,在開華夏文化之先河的張朱會講中,依稀有了答案。關于“中和說”;關于“太極說”;關于“知行說”;關于“仁說”,從世界觀到方法論,內(nèi)容廣博,不一而足。
譬如“中和說”,之前朱熹描述他們之間的異同時,用了這樣的話語:“湖湘學派是主張‘動中見靜’,而閩學一派則力主‘靜中見動’。”所謂“動中見靜”,用今人的話說,就是靜止并不絕對,只是相對于某種運動而言的,因此,即使在不斷變化的運動之中,也能夠體察到靜止的現(xiàn)象;而閩學的“靜中見動”,則是要求“默坐澄心,體認天理”,即在經(jīng)驗心理“未發(fā)”時體認這個先天本體,朱熹闡述這個論點時,反復立言道:“靜者,養(yǎng)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靜者為主,而動者為客。”換句通俗的話說,在他的理論體系里,靜止是絕對的,而運動則是相對的。
辯難的結果,從朱熹后來的書信和文章中傳遞的信息不難看出,他已逐步接受了張栻的學術觀點。因為不久后,生性爽朗、豁達敢言的他便在一封信中寫道:“去冬走湖湘,講論之益不少。然此事須自做工夫,于日用間行住坐臥處方自有見處。然后從此操存以至于極,方為己物爾。敬夫(張栻字)所見,超詣卓然,非所可及。”這里,他對張栻的學術思想表示欽佩,肯定于“日用間行住坐臥處”求“未發(fā)”之中,這顯然即是“動中見靜”的具體方式。
至于其余結論,無需贅述。因為無論辯難的結果為何,歷史都已然無法抹去,這個秋天在潭州的岳麓山前,所發(fā)生的一切,也無法用言語表達張朱會講這個破天荒之舉所迸射的深遠影響。這對于理學,對于這兩個學派,是實現(xiàn)了從固步自封、閉門冥想的學問,向著博采眾長、融合萬物的宇宙哲學邁進的重要突破。對于朱熹,這個后來成為“程朱理學”泰山北斗的名字,能配享太廟,為后世景仰,這個秋天,該是他的人生里程碑。
而對于潭州,這座蒼古名城,因數(shù)千年的不斷沉淀,其思想精魄,在楚風楚韻的強勁根脈上,經(jīng)血火淬煉,被人文滋養(yǎng),借張朱會講之勢,已然長成一棵參天巨木,即將結出“湖湘文化”的代代碩果。
紹熙四年(1193年)深冬,當朱熹以荊湖南路安撫使的身份知事潭州,再次站在岳麓書院的蓋頂瓊花中,應是感慨萬分的。因為那時,“忠孝廉節(jié)字匾”依舊筆畫鮮漓,“赫曦臺”上依舊澄明光亮,“朱張渡”依舊人來人往,可他最思念的卻依舊是,那個秋風下白衣勝雪的張南軒……
叁
公元1850年:林則徐泊船托愿 左宗棠投水敬公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是個注定不平凡的年份,在這一年的世界各個角落,都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2月2日,美墨戰(zhàn)爭結束;21日,馬克思和恩格斯發(fā)表《共產(chǎn)黨宣言》;25日,法國二月革命勝利,七月王朝灰飛煙滅;7月11日,英國滑鐵盧車站通車,迎來了鐵路運輸?shù)目涨鞍l(fā)展;9月16日,土衛(wèi)七衛(wèi)星被美英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12月,拿破侖三世當選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tǒng);同月,世界第一家期貨交易所誕生……
這一年,在中國的腹地,長沙府所轄湘陰縣柳家沖,也有一位注定不平凡的人,正被自己平凡的生活折磨得夜不能寐。他,便是被梁啟超譽為“五百年以來第一偉人”的左宗棠。
此時,這位失眠者,翻身起床,挑燈伺硯,索性給遠在貴州的親戚兼好友、安順知府胡林翼去信。信中訴道:“余自比今時之孔明,安居山野多載,然實無發(fā)揮之余地也,每每來邀者,不是小官微吏,便是無識之輩,甚為煩憂。而今虛度三十有七,這華夏莽莽大地,竟再無今時之劉備乎?悲哀之至。署名:今亮?!?/span>
寫完,又覺無趣,一把扯碎,棄入廢簍,取過一張地圖來,仔細查找此刻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標記上“道光二十八”的字樣,嘆下一口長氣,推開木窗,讓涼風貫入。這連番的動作,驚擾了妻子的好夢,她起床問道:“季高(左宗棠字),又沒睡安穩(wěn)么?”
左宗棠懷著歉意道:“不意吵了你的休息?!逼拮又苁舷碌兀瑸樗贤庖?,道:“要不,應了湘陰知縣相邀,去做縣丞,也好過夫君整夜長吁短嘆?!弊笞谔牡溃骸皵嗳徊豢桑羧プ隽丝h丞,瑣事纏身,這輩子便永無出頭之日?!薄白蛉仗占矣稚有艁恚慊厝ァ保苁系?,“若你不愿,安化就不去了,另圖打算?賀師傅、陶大人雖說都已不在,但你這八年來為陶家含辛茹苦,盡心盡力,對二位也算有了交代。”左宗棠不答,安撫妻子道:“你先睡吧,我再想想。”周氏睡下,次日睜眼,卻發(fā)現(xiàn)身邊的男人早已離去。案上鎮(zhèn)了張紙條,上面寫著:“我已暫回安化交割諸事,吾妻且心安。大丈夫不可言而無信,做了陶家這么多年的管事,豈能在最后關節(jié)有始無終。勿念?!?/span>
左宗棠說到做到,果真回了安化。那本是恩師賀熙齡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時,做好的安排,讓他去已故兩江總督陶澍故里的私塾坐館,原因很簡單:一是教授陶澍幼子,二是磨礪他的心性,鍛造他的本領,好讓他此刻凝神鑄寶刃,他日一劍震九州。
那陶家書囊無底,藏貨甚厚,從經(jīng)史農(nóng)學到地理兵陣,從民俗異志到科學文獻,包羅萬象。這位岳麓書院的一年學子,坐擁書城,樂不思蜀。八年下來,不僅遍覽無遺,還博聞強記,期待著學以致用。他尤喜軍事,結合自己的感悟?qū)懴露嗖坎哒?,對山川險要、戰(zhàn)守機宜進行了詳細闡述。胡林翼看后,只評價了四個字:“已登道岸”。
而他道光二十八年的轉頭一走,也險些釀成自己的終生遺憾。這日,左宗棠正在館內(nèi)忙碌,一學童來道:“湘陰轉來左先生一封急信。”他拆開來看,頓時興奮不已。那是胡林翼自長沙橋頭驛加急來信。信中以較為急切的口吻提到:“元撫(林則徐字)公,你心中最崇慕之人,將于三日后,途經(jīng)湖南,他這趟行色匆忙,只在長沙駐留一日。我已向公力薦,他也應允見你一面,望接信后速赴,此刻我已在長沙等候……”
他忽覺哪里不對,趕緊看落款時間,已是六日之前,這說明此信到了湘陰,再轉來安化,分明已耽誤了好幾日時光!他立時如墜冰窟,沮喪不已!好不容易得到一次與自己敬佩之人謀面的機會,居然會這么陰差陽錯地滑面而過!他連忙向安順府去信,呈述窘境,并向元撫公和胡林翼表達歉意。
原來,那信中所指的元撫公,便是晚清一代人杰林則徐!他是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進士,曾歷官翰林編修、浙江杭嘉湖道臺、江蘇按察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在江蘇整頓吏治、平反冤獄、興修水利、救災辦賑,深得民心;在湖廣大力開展禁煙運動,收效極大。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欽差大臣之身赴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商人交出鴉片,并將鴉片集中于虎門焚盡,史稱“虎門銷煙”!這一把火,不僅燒出了中國人的硬氣和尊嚴,也燒出了人們對羸弱腐敗之清廷的一絲希望!更燒出了士子們對林則徐的景仰!其中,當然包括遠在湖南的左宗棠。
這把火最終引燃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沉著冷靜地令廣東軍民嚴陣以待,使英軍在粵無法得逞。不想?yún)s被奸佞構陷革職,遣戍伊犁。其間他曾奉命赴浙江鎮(zhèn)海協(xié)防,并留開封襄辦黃河決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重獲起用,以三品頂戴署理陜甘總督。林則徐一生遍歷地方,政績卓著。此番由于治疆有功,調(diào)任云貴總督,赴任途中,路經(jīng)長沙。
林則徐曾做過陶澍的屬下,兩位廉吏,互為知己。胡林翼與他相熟,很早便和他有書信往來,一次通信時,鄭重其事地稱可為他舉薦“湘中士類第一”等高士。他在信里寫道:“謂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span>
對于胡林翼推薦的人物,林則徐自然看重,但看到他所用的溢美之詞,又有些將信將疑,經(jīng)過胡林翼反復勸說,終于首肯可在過境長沙時,略見一面。胡林翼十分高興,正好他也要回湘公干,于是便先行趕到長沙,一方面迎候自己的上官,另一方面也好近身引見左宗棠,并飛馬快信告知好友,促他早些動身。
早些日子,他得知左宗棠回了柳家沖,于是去信湘陰,不想這會兒,左宗棠臨時奔了安化,不巧錯過。
好在命運沒有薄待這條湘陰“臥龍”,就在為錯失謀面而孤懷悵結的當口,傳出林公將再次途經(jīng)長沙,并相約于湘水之濱的船上會晤。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一月的一天,左宗棠嚴裝正衣早早出門,守候著這個讓他魂牽夢縈的時刻來臨。
正值長沙的窮冬,天凝地閉,潮寒昏暗,江面有微雪飄搖,風平浪小,一個微胖的身影,急匆匆地行來,他左右環(huán)顧,確定位置后,奔向懸起幾盞燈籠的錨地,那里,一艘泊岸的篷船在靜靜等待。
到了船邊,他躬身施禮道:“湘人季高求見。”聞言,艙內(nèi)步出一矍鑠老者,便衣布襖,花甲銀髯,他沖來人道:“已等你多時,便上來好了?!?/span>
左宗棠道諾,提腳去登艞板,剛走兩步,一個不慎,足下踩空,落入了江中,船上一片騷亂,隨從俱出,連忙救人,好一陣施力,總算將人救起,林則徐看著眼前的“落湯雞”,打趣道:“此為湘人之見面禮乎?”
左宗棠舉手作揖,應聲解嘲道:“他人敬公,五體投地;晚生敬公,五體投水。”林則徐被他的機智感染,哈哈大笑道:“果然不凡,進來換衣,莫要著涼!”左宗棠入艙更衣,圍爐烤火,品著熱茶黃酒,兩人相談,愈談愈深入,愈談愈合拍。
歷史到了這里,似乎刻意喘了口氣,讓原本焦灼不堪,陷入徹骨寒夜的晚清暖了暖身子,再步履蹣跚地朝前進發(fā)。因為當晚,先后被譽為“民族英雄”的兩位,惺惺相惜,臧否人物,縱論古今,策及國事。這場湘江夜話激起的熱焰,足以讓他們自己丹心映日,青史留名!
這兩人“宴談達曙,無所不及”。末了,林則徐大悅道:“胡林翼眼光不虛,季高小友果是不可雙求!”左宗棠忙起身答道:“受林公一夕教諭,勝過十載苦讀!”林則徐取過口袋,遞與小友道:“這是我在疆多年收集來的輿地資料及治疆心得,悉數(shù)交由季高,我敢預料,今后,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屬!”
左宗棠惶惶接過,頓覺此物沉甸,他接過的哪里是資料,分明就是林則徐殷殷重托與國家西定邊陲的責任!而此時,他還只是個村野書生,并無半寸功名可言!
之后的數(shù)十載里,左宗棠果然如與林公商量的一般,推動洋務運動、主持建立近代工業(yè)企業(yè)、培養(yǎng)海軍人才、痛擊洋人挑釁、收復新疆、維護國家統(tǒng)一。
而傳奇注定是從這夜開始的……
摘自《長沙晚報》
責編:羅嘉凌
一審:胡晴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