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的印心石

劉緒義     2024-01-31 16:30:01

文/劉緒義

1836年9月,湖南醴陵知縣得知兩江總督陶澍由江西回鄉(xiāng)省親,要路過醴陵,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迎接這位望重位高的尊長呢?知縣別出心裁,他命人收拾了館舍,請時任淥江書院的山長題寫一幅對聯(lián)。

陶澍一到館舍,立刻被這幅對聯(lián)所吸引: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陶大人的心情可以用澎湃二字形容,當即要求見一見對聯(lián)的作者。不料這一見,便引出一段絕版佳話。他先與作者約為忘年交,后又與他定下兒女親家。此時陶澍57歲,對聯(lián)作者24歲,他叫左宗棠。

1835年冬,56歲的陶澍因政績卓著被點名進京述職,見到了苦命的道光皇帝。道光命苦,接手的是個爛攤子,財力枯竭、吏治腐敗。他渴望多幾個實心辦事的官員,對眼前這位和他一樣勤于政務的湖南老頭,道光皇帝頗有好感。11月25日初次接見之后,尤覺還有很多話沒有說完,于是到12月16日間半個多月內(nèi)召見陶澍達14次。

有一天,道光皇帝忽然問到陶澍的家鄉(xiāng),陶澍倍感親切。他開始描述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xiāng)湖南安化。他想盡可能地讓皇帝對他的家鄉(xiāng)有一點印象,于是他特別提到了“印心石”和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讀的故事:

他的家門口有一條河,叫資水,流經(jīng)家門口時突然有兩岸石壁屹立,如大門一般,下有石潭,河水清瑩透徹,深幾十丈。一塊很方正的大石,形如方印,從水中突出,他把這塊石頭稱作“印心石”,把自己讀書之屋取名叫“印心石屋”。

幾乎沒有邁出過北京城的道光皇帝覺得十分有趣,親筆題賜了兩塊“印心石屋”匾額。一幅較小,字高寬約六寸,兩方印文為“道光宸翰”、“虛心實行”。另一幅長九尺多,字高各約一尺六寸,引首章為“清虛靜泰”,落款印為“慎德堂御書寶”。

從此,陶澍在任職和所經(jīng)的名山勝地,都喜歡勒石摩刻“印心石屋”石碑。將皇帝的題詞這樣大肆張揚、到處摩刻,陶澍這是為什么?

△陶澍

以實心行實政, 表砥柱中流之志

印心石不僅能喚起陶澍少年的記憶,更能使他不忘少時的清貧和志向,提醒自己要做一個珞珞如石的好官,下對得起平民百姓,上對得住皇恩浩蕩。

陶澍少年家貧,“數(shù)日斷炊”的苦日子沒少過,為了飽肚,他“采藜藿為佐食,詰屈之狀,人所不堪”。有了這段經(jīng)歷,他后來身處高位,深諳百姓生活疾苦。初到京師任職時,面對久拖未辦的公務,到任不久便做到了繞案風清;外放川東兵備道時,他“有訴立訊,剖決如流,數(shù)月訟滯一空”,被時任四川總督蔣攸铦稱贊為川中官員“第一”。擔任安徽布政使時,他清查虧欠,日無暇晷。位居督撫后,他依然事必躬親。道光三年,為整治淮河,他親登涂山絕頂,將數(shù)百里長河、支汊瞭然在目。有一次陶澍去吳淞江視察河壩時,見到父老鄉(xiāng)紳,就作揖慰勞他們,坐到他們中間一起聊天談論風俗民情,百姓們也無拘無束,都忘記了他是督撫大人。

為官數(shù)十年,陶澍始終奉行“辦一事須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以實現(xiàn)“報國文章猶有事,儒衣從此凜朝衫”的志向。魏源稱贊他,“為翰林能詩,為御史能言,及備兵川東,摘伏發(fā)奸,又能為吏?!?/p>

以實學行實事, 表清政磊落之心

陶澍少負經(jīng)世之才,25歲中進士,45歲總督一方,所至山川,必登覽形勢,訪察利弊。關心社會問題,強調(diào)通經(jīng)致用,提倡“研經(jīng)究史為致用之具”,主張“有實學,斯有實行,斯有實用”,反對把學問作為獵取個人功名利祿的工具。

任職期間,他特別留心當?shù)氐慕逃?,捐建書院,扶助學生,甚至親自講學。他主張“以實學教授”,告誡讀書人,今天的士子,就是明天的官吏,如果不能吃苦耐勞,不肯歷練心智,當一朝為官,身處富裕之地,怎么能操守廉潔,怎么能勤于政務?

陶澍深感自己無力改變當時整個官場現(xiàn)狀,只有從自己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和身邊人,拒絕賄賂。他多次勸說下屬,“為端其本,莫重于廉”,自身廉潔則可以清醒自定,大公無私;自身廉潔則神情恬然,不被他人左右。任兩江總督時,兩淮鹽政依慣例每年支付陶澍白銀二萬兩,是為“賞需銀”。陶澍斷然拒絕,他說:“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無知者。”同時上奏中央,“臣本任總督,養(yǎng)廉已極優(yōu)厚,已足敷用。”即將賞需銀二萬兩全行裁革。

陶澍落落如石的清廉之行深深影響了他的家人。他死后,淮商感其大德,向陶府贈送白銀萬兩,被陶夫人斷然拒絕。她說,我丈夫生前未曾收受你們的贈金,死后不要斷送了我丈夫的清譽之名,“不可以死后污吾夫子”。陶澍為官30余年,“起居如寒素”,夫人都和他心心相印。

以實字交實心, 表心心相印之趣

陶澍心懷坦蕩,胸無城府,做京官時,身邊就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輕官員;主政地方時,和歷任同僚都相處得融融相印。

陶澍團結官員,并非作老好人,更不是為營造自己的小圈子,謀取私利。任江蘇巡撫時,賀長齡為藩司,上下級朝夕相處,陶澍認為他辦事“綜理全局,布置精詳”,向清廷推薦,后來賀長齡被擢升為云貴總督;為兩江總督時,因知林則徐有治水賑災經(jīng)驗,就請調(diào)林則徐為江寧布政使。從此,陶澍、林則徐以上下級關系通力合作,長達 7 年。陶澍病逝前,向道光皇帝舉薦林則徐繼任,稱他“才長心細,識力十倍于臣”。還有“官聲素好,篤實練勤”的李景嶧、俞德淵等人,都得到他的舉薦。史稱陶澍“用人能盡其長”,由他推薦的官員后來都成為節(jié)鉞有名的肱股之臣。

林則徐曾如此作詩相贈:“石是印心心是印,生前星宿已羅胸”。可見,陶澍的“印心石”,既是皇帝對他的高度肯定,又是他一生的至寶。

摘自《湘聲報》

責編:羅嘉凌

一審:羅嘉凌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