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千兩茶是茶,不如說它是件藝術(shù)品

  新湖南客戶端   2023-07-21 11:40:29

清·同治年間的晉商將千兩茶帶向世界,也帶向我們,古老技藝跨越地域與時間維度,傳承至今,離不開一代代制茶人的匠心堅守。

(清代千兩茶實(文)物,是千兩茶曾入宮作為貢茶的佐證,紙條上的“普洱”二字為當(dāng)年的筆誤。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

初見千兩茶,就被它的氣派所震驚。高約155厘米,直徑約20厘米,重約70斤的圓柱體,是世界上現(xiàn)有的茶品中單體最重,體積最大的茶,因此“世界茶王”的桂冠非千兩茶莫屬。

千兩茶制作技藝2008年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制作工藝十分繁瑣復(fù)雜,包裝與加工同時完成,包裝也是重要的加工工具,削竹、制篾、裝茶、鎖篾、發(fā)酵等過程都由人工操作,整個制茶過程可謂是“天地人和”的完美體現(xiàn)。

( 永巨茶業(yè)展館中的典藏千兩。)

永巨典藏千兩茶體緊結(jié)勻?qū)崳珴珊志G,細嗅干茶香氣純正,粽香帶松煙香,陳香醇和綿厚,氣韻沉雄,香氣濃郁。

( 典藏千兩茶餅,茶磚嚴密緊實。)

湯色茶湯橙紅透亮如琥珀,滋味醇厚,回甘濃厚,令人回味,細品還能嘗到杏仁味。

前兩泡香氣十足,甜香持久,十泡還有余韻,飲之通體舒泰。

(分別為一至二泡、三至五泡、六至九泡、十泡以上。)

新制千兩茶味濃烈有霸氣,澀后回甘是其典型特征,恰似一個人的青年和老年,隨著時光的砥礪愈發(fā)沉淀了下來。

(紫砂壺沖泡典藏千兩,茶湯橙黃明亮。)

中國工程院劉仲華院士曾賦予“永巨千兩茶是集青磚茶花卷茶茯磚茶工藝精髓于一體的創(chuàng)新黑茶珍品”的美譽,對永巨典藏千兩茶高度的認可,讓永巨人感到十足的自豪感。

(中國工程院劉仲華院士曾賦予的手稿。)

第一次聽聞“千兩茶”的名字,不經(jīng)發(fā)出疑問:千兩的名字來源于哪?千兩,在多數(shù)人認知里,可指重達“千兩”,也可指價值“千兩”黃金,千兩茶的“千兩”究竟是什么含義呢?

廣義的千兩茶也可稱為花卷茶,分為十兩茶、百兩茶、千兩茶等茶品,而狹義的千兩茶指凈重合老稱一千兩的花卷茶。細心的茶友們可能發(fā)現(xiàn)了,說的是老稱,與現(xiàn)在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呢?俗話說“半斤八兩”,古時度量衡標準與現(xiàn)在不同,半斤等于八兩,也就是一斤等于十六兩,按老稱計量,十兩茶、百兩茶、千兩茶的規(guī)格分別是362.5克/支、3.62千克/支、36.25千克/支,該計量法沿用至今。

做茶先做簍,是制作千兩茶與其他茶品大不同之處。在成長3年以上的楠竹林中選取彈性和韌性極佳的竹子,經(jīng)由刨竹、削竹、制篾,將竹子變成細長的篾條,篾條在老篾匠的巧手下上下翻飛,最終編織成篾簍,而此時的篾簍只是半成品。

(永巨茶業(yè)老篾匠編織篾簍。)

制茶最重要的要數(shù)原料。選用聶市群體種茶樹一芽五六葉鮮葉,谷雨到小滿是采摘的好季節(jié),此時的茶葉基本成熟,葉片肥厚,內(nèi)含物豐富,老嫩適中,有利于后期陳化過程。

(永巨茶業(yè)長源茶園,優(yōu)質(zhì)原料產(chǎn)地。)

在發(fā)酵過程中對水分的控制也尤為重要,揉捻好的茶葉放入專為發(fā)酵特制的木箱內(nèi)進行發(fā)酵,期間適時適量補充茶汁,以保持木箱內(nèi)理想的發(fā)酵溫濕度,以供微生物繁殖。漫長的等待中,茶葉與微生物發(fā)生奇妙的反應(yīng),茶葉褪去青澀,變得別有滋味。

(黑毛茶發(fā)酵過程。)

烘焙后的黑毛茶在放入篾簍前還要再次篩選、拼配,以保證最佳的口感。拼配工藝是千兩茶加工中最考驗制茶人的工序,是對制茶人經(jīng)驗與耐心的考量,各茶廠出品的千兩茶口感不同也是這個原因。

(黑毛茶篩分、拼配。)

接下來是裝簍。編織好的半成品花格篾簍中依次放入粽葉和蓼葉,再將剛汽蒸好的茶葉趁騰騰熱氣時裝入簍中,及時鎖口。幾名赤膊短裝、綁腿赤腳的青壯男子默契配合,一邊喊著號子一遍齊心使勁踩篾簍,讓其中的茶葉分布均勻,再進行抽篾,重復(fù)踩制,初步踩壓整形。此時的踩篾師傅額頭已冒出大顆汗珠,不停往下淌,衣衫被汗浸濕,然而這只是開始。踩篾簍的同時還要交替使用絞杠、壓杠進行壓身壓實,用重力確保茶體外觀均勻筆直,如有鼓包和彎曲的情況,需用木槌敲打平直,再用絞杠鎖緊松動的鎖箍。經(jīng)過十二小時的冷卻,修整篾片,剪除多余的篾片,保留本箍,再仔細檢查整個篾簍,有漏茶的地方需進行補篾修復(fù)。

(典藏千兩日曬月露,等待時間賦予陳韻。)

制茶到此就告一段落,接下來就交給時間。沉甸甸的花格篾簍放置在自然條件下,日曬夜露,水分被時間帶走,再次發(fā)酵。(通訊員/張芊)

責(zé)編:周佳

一審:周佳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